散文短篇中华少年作品摘抄
发布时间:2025-03-13
2025散文短篇中华少年作品摘抄(经典24篇)。
汪曾祺的作品间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张的随缘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断然有别于魏晋文人的清谈和颓废,在本质上他对人生的理解和描绘是乐观向上的,相信“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汪曾祺经典短篇散文,供大家欣赏。
散文短篇中华少年作品摘抄 篇1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作“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作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着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散文短篇中华少年作品摘抄 篇2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兒。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兒,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兒,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兒,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兒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時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兒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兒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兒事去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里脚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散文短篇中华少年作品摘抄 篇3
烟花写下灿烂的符号,星穹留下绚丽的文章。高山在流水的环绕下欢唱,青春的魅力在月光下悄悄的萌发。——题记
曾几何,梦境中。我站立在高山之巅,笑看世间风雨云变。我沐浴在阳光下,坐观大千世界的万千变化。看月光静静的渲染着荷塘,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观袅袅青烟在阳春三月笼罩在雨后的乡村人家。岈然洼然的高下之势,咫尺千里的登眺所见,萦青绕白的山水远景,尽收眼前。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乐趣,观赏“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美景,展现“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豪迈。醉倒在自由的海洋里,享受着风吹过发梢的轻柔。
身为00后的我们,可谓压力山大。在年龄与压力成正比的时代,我们依然坚守着“自由与独立”的招牌。却被大人们称问“反派”。
月亮在星穹下焕发着自身的光彩。在夜间,主宰着所有的午夜精灵。昙花一现,震撼了世界,也震撼了星穹。世人掷千金,只为昙花绽放。而昙花只为月亮展现自己最美的一面。友谊在天地间轮回。
身为00后的少年们,生活在虚伪的世界中,六年级的小孩子便知道;“人会冷,心会变,三分感情,七分骗。”青春派的我们也许更需要的是友谊,失败时,朋友在身边,给予你鼓励。退缩时,兄弟伴左右,给予你勇气。可是如今社会已是物是人非,而我的知己又在何方?
人生像一条河,流走的是岁月,留下的是感觉,是思想。一代又一代人将他们的人生体验过滤,升华,积淀在后人身上,我们正处于朦胧的'雨季,只有坚信我们的未来不是梦,才能一代更比一代强。我们00后就是追梦少年。
青春的脚步在绿草茵茵的平野里奔跑,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正值青春的我们未来的曙光,调拨的琴弦,和永恒的乐音合拍。青春为我们的人生画上完美的句号,为人生的篇幅添上光采。
散文短篇中华少年作品摘抄 篇4
冬天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散文短篇中华少年作品摘抄 篇5
轻松是一份心境的坦然,是心灵融入自然的放飞,是惬意地享受阳光清新的空气,是无怨无悔地投入的畅然,是心情放歌天宇的欢欣,是和宇宙空灵对话后彻底的感悟,是真实面对自己灵魂忏悔后卸下重负后的轻灵。
轻松是悠扬的小曲蹦蹦跳跳的脚步,是捧腹喷饭的小幽默,轻松是充实平凡简简单单,是无愧于自己无愧于他人,轻松是努力后的报偿,轻松是报偿后不记得失的`心性。
轻松是不苛求别人,也不苛求自己。轻松是童心永驻,轻松是爱心长存。
轻松是大事认真,小事糊涂;轻松是在世俗规范内求大同存小异。轻松是明知道有人辜负自己,还依然能放下不太计较。
轻松是行走的喜悦,成长的欢喜,顿悟后的豁亮。
轻松是哈哈一笑,将扛在肩上的担子先放一放,换一个肩头,哼着歌再挑起,阔步前行,化解稍稍沉重的生活,在歌声笑声中变换为轻松。
轻松是真正懂得生命不过是一个过程,细细品味咀嚼这个过程,并从苦辣酸甜的百般滋味中超越。
散文短篇中华少年作品摘抄 篇6
我是个不那么喜欢读书的中文系的学生,自然,也就不大喜欢主动去看一些小说、诗歌和文章。但在一次偶然的去图书馆休息的时间里,随手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类书籍。作者是汪曾祺的三个儿女,书名是《老头儿汪曾祺》。
从这本书里,提到了小时候,大概是三四年级左右的年纪,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叫做“多年父子成兄弟”,那是汪曾祺的作品。是一篇散文。之前虽有听说汪曾祺是个著名的作家,但并没有去看过他的一些作品。而此时突然提到这位作家,使我产生了一些想去看看他都写了什么东西的想法。于是,在这个初衷下,我阅读了他的一些散文,小说作品。
他是沈从文的弟子。“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散文作品,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特别具有一番与别人不同的韵味。汪曾祺散文给我印象第一深刻的就是他的语言、文字。他曾不止一次地提到他的语言风格是受到了归有光的极大影响。后来我了解到,归有光的散文最大特点,就是白描,近乎于通篇的白描写作。汪曾祺受其影响,语言中,出落的就是大大方方,平平淡淡的白话。有人评价汪曾祺的语言说是“把白话白到了家”。然而,读汪曾祺的文章又很明显地可以感受得到他在行文之中所带有的那种文人雅气。二者得到了某种平衡和协调之后,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就像在《花园》中,他说“没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最深沉的”,“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整篇文章读下来,却使人忍俊不禁,内心平和,恬淡而又不乏感动,如最后他说“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一进门,我就停住了。我看见一个火星。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他让我抽一支烟(我刚会抽烟),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
汪曾祺曾说,他所追求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非常重视语言,也许我把语言的重要性推到了极致。我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本身便是内容”,他的语言,平淡中出于绚烂,人人看了都能明白,都能看懂。我想。这一点,他跟他的老师沈从文真是像极了。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
第二个特点,则是汪曾祺的散文中,善于从小处写起,以小见大。他似乎特别擅长于从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中取材,寓巧于拙,表达真挚的感情,。正如小时候学过的那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里,“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而在“母亲”去世后,“父亲”“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做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于是,“父亲”对“母亲”的深沉的眷恋,和感情清晰地展露在我们眼前,让人读了深深为之感动。而“父亲”在一旁给十七岁的“我”瞎出主意写情书的场景,则更是让“父亲”随和,温暖的形象深入人心。这些都是一些细琐的小事,但由汪曾祺这么一写出来,便显得感情真挚,动人。整篇文章中都是从身边小事写起。虽然平淡,却从点点滴滴中流露出对孩子们的亲近、理解、包容和友善,从父亲愿意放低身段,与儿子称兄道弟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愿意让自己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真正的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并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们的人。他总是用自己智慧灵巧的双手和热切呵护的爱心,为孩子们营造出神异快乐的童话世界,他给孩子们带来的永远是水晶一样灵动明净的琉璃世界。
散文短篇中华少年作品摘抄 篇7
总是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了数个年头。青春的逝去使每个人生命中有不可挽回的定居,只得在生命中留下最绚丽的光彩。既然无法挽留,那何不让青春的记忆更生动些?
这些年,肆无忌惮的我们……
白色纸卷上,洒下自信飞扬的笔记,书声琅琅弥漫在校园里。每天承受八个科目的课堂,或咬着笔尖苦想数学题,语文题,英语题,或数着时间转笔等下课。成绩好有好有坏,但分数就是我们曾经努力过的最好证明。每个人都握着自己的.命运作,在成绩单上划过分数,便是最耀眼的时刻。
懵懂的季节,回忆里藏了什么……
新鲜的温度,晨明的模式。幼稚只会在这个会前进而不会后退的时间度过。童年没有影子,勇敢带来了顾虑。熟悉的味道,弹指一挥间,便于我没有了联系。人性的星星,何必耀了人的眼,尽管在夜空中放射光芒,让人们仰望。但那也是孤独地守护在黑夜中,没有朋友……
月光下,我们总是以诗般的语言刻画青春的那般洒脱,把每个句子后面加个句号,记作虚无而迷惘。
回首,才发现我们是以快乐的心情写挥动的青春。
这些年……
散文短篇中华少年作品摘抄 篇8
我回过头去,看见你站在记忆中,对我微笑。我们曾经一起走过的青葱岁月,我都还记得。
仿佛是前世的约定,两颗年轻的心在那个青春的夏季相遇、相识、相知,与生俱来的默契,让我们仿若双生花,盛开在曼妙年岁。
你说你最爱海棠,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她。
还记得我们一起去看海棠花,满院错落有致的海棠,如花海。我们站在树下,抬头是一片海棠花织成的红色天穹,阳光从密密的海棠花的罅隙中射下,如梦如幻。你抬头兴奋地看着花,侧影像海棠花一样动人。
海棠花宛若从古代诗词中走来的闺阁女子,一笑倾城,再笑倾国。记得你说过,海棠无香。的确是这样,没有蜜蜂蝴蝶,海棠开得很安静。
我躺在树下休息,不由地就想起了你,想起了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无论是我生病时你泡的一杯热茶,还是我失落时你温暖的鼓励,还是开心时我们的欢声笑语,还是难过时的互相安慰,这些点点滴滴都永远镌刻在我的脑海中,无法磨灭。
那时突然觉得你就是海棠花,内敛,沉静,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那样默默的,毫不声张,理所当然的样子。就像这海棠花,尽管开了满树娇嫩的花朵,却不张扬,依旧安静地固守一份淡泊。
临别前你送我的那盆海棠,如今开得很盛,像你的笑颜。想起你对我说:“你不要嫌弃它没有香味!”你眨着明亮的眸子,一脸笑意。你不知道,我早就不在乎海棠没有香味了。“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我想,海棠是有香的,只是莫轻吐罢了。
就像你,平凡朴实如海棠花,内敛低调,却让我踏过一段铺满海棠的道路。
你带着海棠般的清新和宁静走进了我的生命里,如今虽然你已走出我的生命,却留下了一段海棠花般红润的岁月。纵然你已远去,纵然我们一起走过的路成了过往,我依然能够感受到,你还站在我的记忆中,扬起你的笑脸,身后开满了一树无香的海棠。
我回过头去,看见你在我的记忆里撒下一路海棠,那是我们一起走过的美好时光。
散文短篇中华少年作品摘抄 篇9
滴滴嗒嗒,是谁在击打我的轩窗?声似丝丝琴弦般的倾诉,惊扰着我的梦境。
移步窗前,轩窗呈现着斑斑印痕那是涤荡尘埃后的清新,晶莹的珠帘垂幕窗外,如少女般阿娜而来,又时而如少妇般的激越奔放。灯光处五色璀璨,凝聚着无数的梦想叩击着我的心窗。瞬间洒落珍珠一片,带来一个个梦想,播种生命。
伫立窗前,凝视雨幕。这雨如同千丝万缕的情丝般倾泻着,犹如远方的你在对我倾诉着你的情愫,书写着缠绵的话语。把你的快乐和喜悦传递给我?还是在窥探着我的内心?在揣度我的所思所想?其实我的所思所想一如既往还是初识时那般没有固定模式随意放荡。还是想告诉我你的身体近况?此时此景的我又怎能相忘?在我们相处的时日里谈作品谈未来,是何等的'愉悦欢畅。或许这雨是我内心情感的表述:这绵绵的细雨掀起的点点涟漪为我聚一泓爱的清泉,愿我的梦化作一页雨的诗韵,融进自己的心魄,用雨的丝弦弹拨我的心曲,让我的真情在雨中荡漾,把祝福你的乐章奏响。
依窗听雨,雨不解人意,只有那雨跌落在窗上的啪啪声,倒也算是在宁静中增添了些许动态。看来今晚又要失眠了,失眠的感觉是难受的,在难受的同时又难免使人浮想绵绵。
春节前的平安夜也是个下雨天,我与友人相聚于南京东路步行街,席间的杯盏交错相谈盛欢自不必去说。饭后我应邀相伴欣赏外滩夜景。
这时的外滩酥雨细细风轻轻,虽是深冬时节却没有一丝的寒意,倒觉得这雨洒落在脸上给酒后微醉的我有种清凉的感觉。一路上我们谈起了号称情人墙的外滩变迁史,眼前的外滩早已不再是以前那个人挤人的外滩了,江面上除了游轮外几乎看不到船,那个繁忙的黄浦江如今显得格外的平静,只有那霓虹灯还在江面上闪烁跳动着。就是这雨给我们的夜游增添了一份浪漫的气息。
时至今日已是数月,他们各有建树。有的出版了论文集,也有的出版了小说,再就是频频在媒体上发表作品。唯独我近半年多时间没有片言只字,想想难免有些许失落感。哎,又何必说这些呢。
这雨总是下个不停。远方的你能否听到我的心声?这雨又是否把我的心意传递给你?雨,让我淡化了生命中许多悲哀与困惑。雨,以更深沉的内涵充实着我的人生之旅。也许雨后静静绽开的花蕊,便是我宽慰的笑靥。无论我的心情怎样,在雨中都得到了释然,得到升华与完美。滴滴细雨洒落在心底,浇灌着干涸的土地。当雨水飘过,心便有了感悟。置身不同的景象领略不一样的意境。但始终没有改变的是那份真情。
这雨,细细绵绵,细长的雨丝仿佛是心与心的相连和相逢。我把悠悠的情怀依附在这雨后的彩云里。这雨虽然与你无关,却又是因你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