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高分范文网 >范文大全 >导航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3-05-19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精选。

高分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的“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会成为您的学习良师,或许在您阅读本文以后有一点收获。很多优秀的书籍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作者写的作品一书,大家阅读完后都学到了不少东西。 读后感可以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审视所读文章的价值和意义。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1

我理解的悲剧――读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有感 最早接触朱光潜先生的《悲剧心理学》这本书是在高中,依稀记得初读《悲剧心理学》时并不轻松,没有细读,看完后也只知道先生在叙述“悲剧”这两个字。这段时间重读先生的《悲剧心理学》却带给我震撼,让我收获颇多。

还记得初读《悲剧心理学》时,那时的我刚刚学完哲学,所以偏重于从哲学角度解读这本书,看书时多追究书中运用的辩证法,反而忽略书的内容。此次重读朱光潜先生这本书时便着重于书本身的内容。在《悲剧心理学》这本书中朱光潜先生分析了黑格尔看似乐观却不乐观的悲剧精神以及叔本华的悲剧精神观,认为“任何伟大的悲剧都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是悲观的,因为他表现得最可怕的方面并不总是让善和正义获得全胜,但任何伟大的悲剧归根结蒂又必然是乐观的。因为它的本质是表现壮丽的英雄品格,它激发我们的生命力和努力向上的意识。”①悲剧并不像喜剧那样带给人们嬉笑和欢乐,但是让人刻骨铭心却往往是悲剧,在悲剧了不仅又有怒骂,更多的是感同身受,悲剧总是表现生活中阴暗和丑陋的一面,展示给人们更多是灾难和痛苦。这也是人们为什么会喜欢悲剧的原因之一。

朱先生认为观众喜欢悲剧的另一原因则是观众的心理,人们往往对悲剧更具有认同感,悲剧能引起观众的怜悯,同时也能净化观众的心灵。从人性的弱点来说看着别人的悲剧会给自己带来快感,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看到别人过的比我还差我的幸福指数瞬间就提高了!”①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另外一方面,悲剧也在鼓励人们在遇到挫折时勇敢的向前。就悲剧来说,我想大部分东方人熟悉的还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我也不例外,对于西方世界的悲剧,我的认知仅仅是局限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无论是《李尔王》还是《哈姆雷特》都可以称得上是悲剧的代表作。

在《悲剧心理学》这本书中,先生还引用了大量的神话故事来阐述悲剧,对于古希腊神话,先生分析了三大古典悲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俄狄浦斯王》,先生认为“俄狄浦斯王犯错并不是有意为之,而完全是因为不知而范,而且这个悲剧是阿波罗预先注定,德尔菲的神谕曾经预言过的”。可以说这个是先生对于希腊神话的创造性见解,书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对于我这样一个东方人来说,往往不能理解西方的神话世界,特别是西方人的神话世界观,西方神话世系谱对于东方人来说也同样难以驾驭,无论是希腊神话还是罗马神话。两次读这本书,对于里面的神话,我可谓焦头烂额啊,这次读这本书时,我还特意查询资料,希望能够理解西方的神话故事,无奈我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东方人,生活在无神论的世界里,确实不是很能够理解西方人的神学世界观。

《悲剧心理学》这本书,朱光潜先生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悲剧的快感、悲剧精神进行论述。两次读这本书,有不同的感受,这大概也和我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同有关,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学生,我任然是偏向于书中的哲学思想和神话传说,对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我觉得自己仅仅是知之皮毛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2

《设计心理学》一书是一本引领人们深入探索人类心理活动的作品,它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为读者揭示了一批与人类认知和行为模式相关的真相和现象。这本书不仅提供了设计的理论基础,读后感让人对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下面是我的详细阅读体会。

在《设计心理学》这本书中,最先呈现的是人类大脑的基本层面研究,以及与人类感知机制相关的一些基本事实。比如在正文的第一章中,作者指出:“我们的大脑是一台超强的信息处理中心”这样的论述,让我们不仅仅是了解了人脑的生理结构,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知道了事务的信息可以在我们的注意力选择下,被高效的记忆。这对于设计的重构、精简和再造有着深刻的启示。

而在理解“心理学模型”方面,作者阐述了人类行为中的意识过程,比如短时记忆、工作记忆等等。这些心理模型的理解,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好的为用户考虑,深入挖掘用户的期待和需要,从而提升设计的成功率。

当然,让人感慨的更多还是本书的实用性,每一章都对应着对于设计工作的支持。例如第三章的“认知与设计”,强调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用户的认知习惯和生理特性,保证设计可以快速被用户理解和接受。在阐述desirability 时(可欲性),作者示范了桥梁式架构笔者结构是具有更高可欲性的。每一个概念和方法都有着非常强的实际应用意义,相信读者在读完这本书后能够将其融入到实际设计中,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

此外,本书还特别强调了心理学和实验方面的用途,比如用户研究中的参与式设计和场景模拟等,它们都是从人类心理学出发,通过跨领域的整合所得到的。在现如今的设计领域,大家似乎更加注重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和创意思维,但本书关注的则是设计师需要具备社会科学的素养,即通过心理学对用户进行需求分析,并考虑情感诉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这在今后的设计和不断超越中无疑是至关重要。

在阅读《设计心理学》、感悟其内容的过程中,我对设计的认识、对用户的思考都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转化。心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通过与其它学科的融合,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了更有价值的方法和支持。我相信,读过这本书的每一个人,都需要通过实际的实践去逐步深化自己对于心理学的认识,并考虑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去,用创新和智慧去解决问题,让每一个设计呼之欲出。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3

设计是一门最古老的语言。设计师与用户通过产品来沟通。

交互操作都由三个步骤组成:

目标、执行、评估。

细分为七个阶段:

确定目标→实现目标的意图→具体动作的顺序→动作的执行→感知外部世界的状况→对感知到的状况加以解释→对解释进行评估

什么样的设计是好设计?

正确的概念模型,即设计的概念模型,系统表象,用户心理的概念模型相一致。

做好设计的方法:

1.将所需的操作知识储存在外部世界,而不是全部地储存在人的头脑中,但是如果用户已经把操作步骤熟记在心,应该能够提高操作效率。

2.简化任务结构,考虑到人的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和注意力的局限性。对任务进行重组,或是提供辅助手段来减轻用户的脑力负担,但不要夺走用户控制权。

3.可视性,符合用户心里预期。缩小动作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评估阶段要让用户很容易看到哪些操作是可行的。执行阶段要把每一个操作的结果显示出来,使用户能够方便、迅速、准确地判断系统的工作状态。

4.匹配原则,控制器、功能、系统状态和可视部分之间的关系。利用自然和非自然的限制因素,例如物理限制、逻辑限制、语意限制和文化限制;利用强迫性功能和自然匹配的原则。

5.反馈原则,向用户提供信息,使用户知道某一操作是否已经完成以及操作所产生的结果。

6.容错性

(1)了解导致失误和错误的因素,尽量减少因素。包括:1.撷取性失误2.描述性失误3.数据干扰失误4.联想失误5.忘记动作目的导致的失误6.功能状态失误

(2)使操作者可以撤销以前的指令,或是增加那些不能逆转的操作的难度。

(3)使操作者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并纠正差错。

(4)改变对差错的态度。要认为操作者不过是想完成某一任务,只是采取的措施不够完美,不要认为操作者是在犯错误。

7.标准化,若无法做到以上各点,就采用标准化。标准化是不得已才使用的方法,每个人只需要学习一次,就知道如何使用所有经过标准化的物品。

设计的两大致命诱惑:

1.悄然滋生的功能主义

2.陷入误区的外观崇拜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4

思维的各个方面都受到格式塔的特征:

整个事件打击了情绪、一个人的整体特征被我们识别、社会的整个群体……

格式塔心理治疗师把人看作一个整体对待,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可能是整体生活状态不健康(工作状态、家庭生活、饮食习惯、运动、活动、兴趣……)

格式塔与教育:

学生将学习情境知觉为一个整体,所以教师要先介绍学习内容的概况和框架,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思考,重点为解决问题,鼓励创新而不是机械的重复,在学习结束后总结。将学习整个情境作为一个整体给学生。

勒温把物理学和心理学结合起来,提出了场论。其实就是心理场,人与人之间接触有气场,所有人在一起也可以形成一个共同场,场会影响人,有能量的人也会影响场。场论对于教育、团体治疗、管理都能应用。

我们认识的认知心理学在上世纪60年代才发展起来。米勒是反行为主义者,他认为意识和行为一样可以被研究。研究意识可以研究感知、概念、记忆、语言等等。奈塞尔是“认知心理学之父”,他认为认知过程几乎与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有关。

人本主义学说:人本主义是我最喜欢的思想,实际上人本主义并不是历史悠久,是60年代发展起来的,在美国,他属于第三势力。(其他:精神分析、行为主义)

人本主义关注个人,尤其强调个人的选择。强调意识经验,相信人性。反对行为主义,认为行为主义只是把人当做机器。反对精神分析,认为精神分析在贬低人性,过于关注人的阴暗面。但这并不影响,人本主义治疗师运用精分和行为的技术。马斯洛提出了自我实现理论:每个人的天性中都有自我实现的动机,利用自己的天赋,发挥自己的潜能。每次我们体会发挥潜能后的满足感,都是一次高峰体验。

P108有我们不同层次的需求: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认知、审美、自我实现。每天我们每个人沿着这样的梯子上上下下,达到不同的层级。

马斯洛理论的应用:在教育上,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设立目标,循序渐进。在治疗上,激发病人的生活意志,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爱、情感与自尊。在管理上,培训管理者了解员工的需求,激励员工。

我很喜欢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又站在了精分和行为的肩膀上。很多技术其实是精分和行为的技术,但因为理念的不同,运用的方式不一样。所谓,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我们心中有自己的理念,是很重要的。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5

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是我从大一下学期就买的一本书,本以为暑假可以读的,但因为自己偷懒,所以一直拖到了大二上学期才读,而何人可的《设计心理学》刚一开始读的时候确实很无聊,但迫于自己的信念,就一直读了下去。可后来我发现越往后写的越有意思。

21世纪是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的世纪,在这一进程中,工业设计将起到关键的作用,综合化国际已成为工业设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设计教育必须从亦可称为中心想以课题为中心转变,将涉及作为一种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来组织教学,全面提高设计的综合素质。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国际化,设计教育也必须面向国际化的竞争环境,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设计人才。

设计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其主要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美学、人机工程学、信息科学等,而这些学科又往往相互交叉,形成一个复杂的相关网络。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说道感觉这个词,入我对他的感觉不太好,我感觉完成这项任务挺困难的等等,这里的感觉的意思是觉得。而知觉这一词,如我们看到的红色,不是脱离具体事物的红色,而是红旗的红色,又或者红花、红衣、红车等的红色。所以感知觉不仅使人们感知客观规律事物的基础,也是人们接触设计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

设计还要针对消费者的心理。澳大利亚着名室内及产品设计师Joseph licciadi曾有过这样的论述:艺术家总是以自我感受为中心,我,我,我,最后是你。设计师则是相反,你,你,你,然后是我。对于创作,艺术家始终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在满足这样的前提下,再进行艺术创作。因此,艺术家是感性的、自我的,而设计是理性的、开放的。满足人的需要是设计的根本目的,而了解和发现需要是满足需要的前提。因此对于消费者心理,是指消费者在消费非活动中的一般心理活动过程。所以消费者心里的研究是设计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就开始讨论美学问题。柏拉图阐述了美是独立存在的观点。那么美是什么,什么才是美,这是人类一直是人类在探讨的问题,并逐步形成各种美学相关的学科,其中与设计联系最紧密的就是审美心理学。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懂得了很多有关于设计创作的独特方法,拓展出我们设计创作的思维,让我了解到什么才是好的设计,什么才是美的设计,什么设计让最大化的群众所接受,因此在设计这条道路上,我们还要为之做不懈的努力。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6

这本设计心理学是结合了《艺术与设计心理学》、《设计心理学》、《现代心理学》三本书来写的。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对于一个学设计的人来说,当然设计师也不例外了。

我对设计心理学的感觉就是,分成了两部分了,一个是设计,另一个则就是心理学了,对于我自己也可以说是个设计类的人吧,对于设计要说我懂得很多呢,也不是很多,但是也不少,毕竟也学了那么多年,大概的要了解的还是知道一些的,但是要说我学的很精了呢,就还有好多等着我去学习的。

其实每人看事物的眼光,都有所不同,脑子里装的东西也不同,也只有个人的眼光的高低而已了,就好像一个懂设计的和一个不懂设计的人来说,这样的两个人是很难有共同的话题的,俗话说当不同不相为谋。这也就是设计师与人得不同吧,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才会有设计师吧。

对于心理学,虽然我们一从小学就有学过心理学,但那只是交了我们一些皮毛的东西而已,而且对于以前都不是很在意这个心理学的,到现在老师也让我们如果选课的话就可以选心理学这方面的课程,这样也会对我们的专业有所帮助的。书中也讲到了计计心理学的概念,也就是设计心理学是设计专业一门理论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是把人们心理状态,尤其是人们对于需求的心理。通过意识作用于设计的一门学问,它同时研究人们在设计创造过程中的心态。以及设计对社会及对社会个体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反过来在作用于设计,起到使设计更能够反映和满足人们的心理作用。

所以对于学设计来讲,是很有必要去读下有关心理学的书籍的,这样的话有助于我们的专业的提升的因为设计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创造性活动。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7

在家里的这段时间仅是完成了《设计心理学》的阅读,

有用的:这是一本结构感较强的书,一层层加高、一层层深入,所以,给我感触比较深和最值得引用与借鉴的自然就是最后第七章的内容了。

在设计中,应当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保证用户能够随时看出哪些是可行的操作(利用各类限制性因素);

注意产品的可视性,包括系统的概念模型、可供选择的操作和操作的结果;

便于用户评估系统的工作状态;

在用户意图和所需操作之间、操作与结果之间、可见信息与对系统状态的评估之间建立自然匹配关系。

用户能够弄明白操作方法;

用户能够看出系统的工作状态。

将任务化繁为简的七个原则;

应用储存于外部异界和头脑中的知识。

三种概念模式/心理模式:设计模型(design model)、用户模型(user’s model)、系统表象。

简化任务的结构。

不改变任务结构,提供心理辅助手段;利用新技术,把原本看不见的部位显现出来,改善反馈机制,增强控制能力;自动化,但不改变任务的性质;改变任务的性质。

注重可视性,消除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

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

操作意图与可能的操作之间的关系;操作行为与操作效果之间的关系;系统实际状态与用户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所感知到的系统状态这两者间的关系;所感到的系统状态与用户的需求、意图和期望之间的关系,

电脑资料

利用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性因素。

利用形状的匹配或颜色指示等自然因素,人为地造成唯一匹配关系。

考虑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

设想用户试图要做对每一项操作;支持用户的操作,而不是去打击用户在对话中作出的回应;要让用户发现差错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使用户能够比较容易地取消错误操作;还要有意增加那些无法逆转的操作的难度。

若无法做到以上各点,就采用标准化。

标准化:每个人只需要学习一次,就知道如何使用所有经过标准化的物品。

有意思的:这本书是上个世纪70年代完成初版,作者在书中对未来的产品进行了许多的预测,而且总是在现代得到了证实。科技的发展和产品的更替似乎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而作为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作者正好就在摸索规律这方面体现了他的智慧。拥有这种智慧是可钦可敬的,也是可以勉励自己的。

要思考的:许多人都高举“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的旗帜并且很努力地想做好,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我们自己有多少人是抱着“高姿态”去面对生活、面对身边的人?多少人时常会沉浸在自己的些许成就中忘记了谦逊和理解?值得思考,这样的“高姿态”带入到工作中来,多少会影响判断工作的智慧吧?!以至于也经常有一些不妙的现象:以“自己”为中心的设计。突然,很想寻找大隐于市的境界。呵呵~~(节日祝福网 wWW.zR120.Com)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8

1、人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2、人有哪些需要?

3、人的需要如何转化为行为的动机,进而推动人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4、人的气质和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5、遗传和个体在心理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6、心理学研究什么?

7、心理学如何进行研究?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并且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1)认知: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也称作信息加工的过程(information processing);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2)认知过程: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将信息经过神经系统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

(4)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之间的联系与关系的认识。

(5)记忆:人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并没有马上消失,还被保留在人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这是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5)思维: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间接、概括的认识事物,揭露其本质及其内在联系与规律,使人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判断,解决问题。

(6)语言活动:利用语言吧自己认识活动的成功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传达自己的感情,这就是语言活动。

2、动机和情绪。

(1)人类的认知和行为是在动机的支配下进行的。

(2)动机(motive):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3)动机的基础: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4)情绪(emotion):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形成的对事物的态度。

(5)认知是情绪的基础;情绪对认知产生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6)自觉能动性: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而且能够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世界。

(7)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8)意志: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未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2)心理特性:能力(ability)、人格(personality)。

4、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个体心理的三个方面――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

1、行为(behavior):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由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在一定的刺激情景下产生。

3、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4、行为的复杂性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

5、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现象。

6、行为具有外显的特点,可以用客观方法进行测量。

8、库恩(20xx):心理学――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和测量来揭示人的心理过程规律。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9

设计日常化

各种生活的审美现象,在我们这个时代是无所不在的。大众消费文化的兴盛,使审美活动日益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情景:街面上眼花缭乱的各式广告招牌、超级市场里造型精美的工业消费品、地铁站川流不息衣着时尚的摩登人群、影视作品中光怪陆离的震撼视听„„这些审美活动越来越超出纯艺术的范围,渗透于大众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用的各个领域,构成了今天的“审美化生活”或者是“生活化审美”。在消费文化时代,人的消费行为将愈来愈多地受到感情 因素的影响,具有浓厚的审美色彩。只有实用性而不能给人以美感的日常商品正越来越被人们所摒弃,艺术设计正是将这两者完美结合的产物。它将艺术的形式、美感结合社会、文化、商业、消费市场、科技等诸多因素,再现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空间环境,小到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使之不但具有物质功能,还具有审美功能,而作为设计日常的一些应用就应注意到一下树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

李砚祖先生认为:“设计直接影响和反映着生活质量的高低,生活是设计的目的,设计也是 生活的一面镜子,而设计则成为人类生活艺术化的工具。”艺术设计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为:艺术设计推动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的现实转化。众所周知,商业设计对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它成为一种可以为日常生活增值的服务,并能引导大众消费,带领艺术进入生活或者生活艺术化进程。徐恒醇先生认为:“大众的审美需求,总是与社会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工业生产对于消费者的魅力在于,通过商品的生产把适用于审美功能以文化的多样性在产品中结合起来,它能提供各种时尚商品而造成流.日常生活审美化”拓展了艺术设计的话语空间日常生活审美化将一些过去不屑于审美价值的东西纳入审美范畴并加以关照,进一步拓展了艺术设计的话语空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审美活动的增多,人们的审美趣味也更趋于多元,这在一定程度推动公众审美教育和艺术眼光的提升,而同时,代表性的社会文化及审美观念在对日常生活产品的需求中释放出来,也可以影响和促进产品设计和服务的不断完善。尤其在后现代语境下,人们日常生活的审美需要是因为产品的物质功能已经得到普遍保证,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人与世界关系的和谐与丰富、人类自我意识的情感化需要变得更加迫切,于是人们将使用的物品和生活环境视为人的价值 和意义的一种表征,甚至“把世界作为自己的作品来关照”。

如何管理复杂

“复杂是世界的一部分,但它不应该令人困惑” “好的设计能够帮助我们驯服复杂,不是让事物变得简单(如果复杂是符合需求的),而是去管理复杂”——唐•诺曼

这本书贯彻了一个思想就是:复杂的事物也可以令人愉快。有些复杂正是满足需求的,事物太简单时,也会被看做呆板和平庸。人们更喜欢中等程度的复杂,太简单会让人感到厌烦,太复杂会让人感到困惑。人们更喜欢复杂、功能多的事物。

而应对复杂的关键是找到理解的两个方面:一是事物的设计决定了它的可理解性,它是否有潜在的逻辑作为基础?二是我们自己的一套理解能力和技巧,我们有没有花时间和经历去理解并掌握其中的构造?可理解性和理解力是两个要掌握的决定性要素。

让复杂不再可怕

书中提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当然我想以更本土化、更贴近生活的方式说出来。就如很少人愿意多花太多的时间去了解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网站,当花上几分钟后网站依然没有太多的闪光点时,大多数人就会关闭网页了。但很少听到有人因为学习骑自行车、开汽车很难,因而放弃或者逃避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对这些任务而言,这些时间是合理的。所以,我认为设计师一方面要让产品具有可理解性;另一方面,当复杂(需要等待、学习等)是不可避免时,用让用户理解复杂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世界如此复杂,但是我们大部份都能做得很好。甚至在没有经验的全新的情况下也能应付。重点是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语义符号,它像是指示器,使得社会中的各种信号能被解读。很多语义符号并非是蓄意设计的,而是在事件中自然而然产生的附加品。但是利用这些语义符号进行设计,能起到非常有效的结果。

综合起来说就是复杂不可怕,让人们无法理解、认知混乱才可怕。那么如何为人们进行设计呢?遵循人们的使用轨迹,了解人们的真心愿望。同时将产品和服务做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如何处理复杂呢?对组织结构和模块进行符合逻辑的划分,充份利用一些自动化功能,如默认选项、强制功能等以简化操作。一个简单功能的物品和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一样,却并不被人看好,人人喜欢好的功能,因此对“简单”的追求很有可能只是存在于道德层面的一个伪命题。心理学生来说,复杂的事物更容易理解,简单的事物反倒令人困惑。设计优秀的物品应该是容易被人理解的,它们给用户提供了操作方法上的线索;设计拙劣的物品使用起来困难,因为他们不具备任何操作上的线索,或是给用户提供了错误的线索,从而使用户陷入困惑,破坏了正常的解释和理解过程。

设计情感化

“产品具有好的功能是重要的;产品让人易学会用也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个产品要能使人感到愉悦。”

——唐•诺曼

我认为对于诺曼的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产品也可以将情感信息元素从设计者那里传递给使用者。现在,居多事实表明,在审美上令人感觉快乐的物品能使人更好的工作。使人感觉良好的产品和系统会较容易使用,并引起更和谐的结果。在与人的情绪和情感有着良好沟通的物品,容易让人有更长久的情感依赖。设计生产那种没有情感可言的、冷血型的产品,就不会给人们的交流带来愉快,也不可能拉进人们之间遥远的感情距离。而如果产品具有良好的亲和力,具有较强的情感化因素,就会让人们在交流时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喜欢它,产品与人之间的距离将因为情感化的设计而靠的更近。

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是人性化设计的组成部分,在人性化设计的诸多定义中就有“最大限度的迁就人们的行为方式,体谅人的情感,使人感到舒适”,“适应人的身体和情感并让人能在产品背后得到更多关怀的用品的设计”,这些含义中都包含了对情感的关注。情感化作为人性化设计的一个方面,与人性化设计共同致力于产品设计对人本身的关爱和呵护上,在产品设计中全面灌注“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提高产品的亲和力。只不过情感化设计在细致层面上更注重满足人们情感上的需求,给人们带来更多轻松快乐、幽默新奇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

再者,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是建立在个性时代的基础上的。对情感的追求本质上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个性是人精神世界的突出表现。随着物质均质化的结束,个性消费成为人们新的消费热点,设计师要充分认清不同年龄、性别、社会经历的消费者的独特需求,将情感化设计的着眼点放在情感需求的差异化层面。时尚是产生在社会大众共同体的情感需求层面上的,是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因而建立在时尚基础上的设计本身就是对大众情感需求的体现。

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和制造商对产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的感性心理需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已经不在满足单纯的物质需求,人的需求正向着情感互动层面的方向发展,同时它又是一种开放式互动经济形式,主要强调商业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在产品设计中的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设计出更多满足消费者心理需求的产品,将会是市场的必然趋势。产品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最重要的一个需要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其在社会中的地位需要。当以物品的特殊品质使他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当它加深了我们的满意度时,喜爱的情感就产生了。从而交易也产生了。一切都是为了打动你!而让形态打动消费者的情感需求需要:

1、漂亮的外形、精美的界面由此提升产品的外在魅力,并最快传递视觉方面的各种信息。视觉的传达要符合产品的特性、功能与使用环境,使用心理等。

2、产品特质的情感化

真正的设计是要打动人的,它要能传递感情、勾起回忆、给人惊喜 产品是生活的情感与记忆"只有在产品/服务和用户之间建立起情感的纽带,通过互动影响了自我形象、满意度、记忆等,才能形成对品牌的认知,培养对品牌的忠诚度,品牌成了情感的代表或者载体。

3、操作的情感化

巧妙的使用方式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情感上会越发喜欢这种构思巧妙的产品,这种巧妙的使用方式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愉悦感,从而排解了人们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所以得到用户的青睐。

作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情感化设计在更深层面上体现出对人性的关怀和体贴,它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诠释着设计师对生活的理解和向往。把对人情感需求的充分关注融入设计之中,满足实用性以外的需要,设计出令人快乐的产品,为人们带去更多可以获得愉悦和感动的产品,激发生活的热情,让生活丰富多彩。

做为设计师,我们要设计出有情感的产品,必定首先是一个有爱,懂得热爱生活和感悟生活的人。才能创造出更好的体验。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10

诺曼《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让设计充满情感

这是《设计心理学》系列的第三本也是最后一本,由于该本书的内容过于概念化,所以花费了不少时间去阅读,还跳过了关于机器人设计的一部分。情感,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正确地认识情感,不仅能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还能更好地生活和理解世界。诺曼正是在这本书中阐释了如何在设计中运用情感因素,让设计拥有情感、唤醒情感。

诺曼博士首先对情感进行了分类和定义:本能、行动、反思三个层次。本能层次是先天部分;行为层次是控制身体日常行为的运作部分;反思层次是大脑的思考部分。

例子:坐过山车,用快刀把事物剁开切成块,思考严肃的文学或艺术作品。这三种行为以不同方式影响我们:第一种是最原始的,对堕落、高速和攀高产生本能的反应。第二种涉及使用高效的好工具时的愉悦,指的是熟练完成任务产生的感觉,来自行为层次的反应。这也是任何专家顺利完成工作时的快感,如驾车通过崎岖山路或弹奏高难度曲子。这种来自行为的愉悦,不同于严肃的文学或艺术作品带来的快乐,因为后者来自反思层次的享受,需要进行分析和诠释。

针对三种层次的设计随之呈现三种风格:

本能层次的设计——外观

行为层次的设计——使用的愉悦和效用

反思层次的设计——自我形象、个人的满足、记忆

这三种风格的设计并不是简单的独立或结合,而是灵活地区分重要性并融于一体。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 篇11

设计心理学

第三章头脑中的知识与外界知识

精确的行为可以诞生于含糊不清的知识里,原因有以下四条: 1.知识同时储存于头脑中和外部世界里。2.无需具备高度精确的知识。3.外界纯在自然约束条件。

4.头脑中有关于文化规范与习俗的知识。

人类行为由内在(头脑)和外部知识与规范共同决定。

人类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必学知识的数量,包括学习的广度、准确度、精确度和深度。人类甚至有意构建各种环境因素来支持自己的行为。

储存于外界的知识

比如打字,不能完全背下来具体每行都有哪些字母,但是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使用,可以在不看键盘的情况下,快速打字。

人们依赖两种类型的知识完成工作:是什么与怎么做

是什么,被心理学家称作陈述性知识,包括事实和规则的知识。(如红灯停,绿灯行)陈述性知识易用文字表达,也易于传授。

怎么做,被心理学家称作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很难甚至不可能用文字表述清楚,因此很难用言语来教授。最好的教授方式就是示范,最佳的学习方法是练习。程序性知识大多是下意识的,隐藏在信息处理的行为层次之下。

通常情况下,人们可以轻易地从外界获取知识。意符、物理约束和自然映射都是作为外界的知识可以觉察到的线索。

人们在做判断时不需要精确的知识。人们所需要的是结合外界的与头脑中的知识来做清楚的决定。

依靠约束简化记忆 例如:背诗比写诗轻松,诗歌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但在结构上都有着严格的限制,包括押韵、节奏、韵律、谐音、双声和拟声等等。利用有效的约束因数来简化记忆内容。

由于多种物理约束因数的存在,安装方法并没有那么多。如乐高,方对方,圆对圆等等。

心理学家把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储存的是当前最新的经验或思索的内容是刚刚产生的记忆。短时记忆对设计意味着什么?

对短时记忆系统造成的约束来源于干扰任务,一是通过使用多种感官。触觉(触摸)也是最低限度的干扰。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记忆的效率,最好用不同的模式呈现不同的信息,像视觉、触觉(触摸)、听觉、空间位置以及手势等等。长时记忆储存的是过去的信息。它的储存和还原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长时记忆的主要困难在于组织管理(话在口边,却说不出来)

头脑里的知识就是记忆里的知识:内部知识。

如果我们研究人们如何运用他们的记忆和如何获取知识,我们会发现各种类型。现在,对我们来说,有两种记忆类型很重要:

1.随意的记忆:似乎随意记忆的项目,没有意义,与另一个事情或已经知道的事情没有特别的联系。

2.有意义的记忆:要记忆的项目与本人或与其他已知事物形成有意义的联系。

设计的意义显而易见,即提供有意义的结构。或许更好的方法是不需要记忆,将所需的全部信息展现在外部世界。

帮助人们记忆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使人们不需要记忆。

前瞻记忆:指记住在未来某个时间要从事的一些活动这个记忆任务。未来记忆:指规划能力,想像未来的能力。两者是密切相关的。例如提醒功能

提醒本身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信号和信息 信号——有件事要记住 信息——这件事是什么

自然映射

映射时结合外部世界与头脑里知识的最佳案例。

有三个层次的映射,依据帮助记忆的有效性逐次递减: 最佳映射:控制组件直接安装在被控制的对象上; 次好的映射:控制组件尽量靠近北控制对象;

第三好的映射:控制组件与被控制对象的空间分布一致。

设计心理学读书笔记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