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高分范文网 >读后感 >导航

《长恨歌》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1-03

《长恨歌》的读后感精选7篇。

“《长恨歌》的读后感”是我们从网络收集和整理的,正如第一次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内心的感动久久不能平复。 记录下书籍的关键词语和主题,有助于我们更快速地掌握和理解书籍,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该如何入手去写呢?感谢您的光临祝您愉快地在我们网页上阅读内容!

《长恨歌》的读后感【篇1】

篇一:长恨歌读后感

无意在书摊借到一本王安忆的《长恨歌》,为着一份好奇心,我花了两天时间一目十行的读完了。从开初的漫不经心读起,读着,读着,竟然迷了进去,再读下去,开始夜不睡觉。为了看看故事的结尾,从书的中部起我就成了很为忠实的读者。

原来小说也可以写成这样。散文一样的笔法,处处带着作者的成见,一篇篇的相对独立的主题,连缀到一起,成了一部小说。时间跨度是一个人的一生,三重的时代,半个多世纪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对独立的成篇,随着女主人公王王琦遥的人生经历,渐渐的展现出来。立足地是上海,仿佛一个上海的繁华的旧梦。

处处看到了张爱玲的影子。流言、传奇还有旧式的繁华而落寂的生活。每一处的景色都写的带着上海的特色,每一处的繁华都是一场最终要收尾的梦。

看完小说,我还是没能明白,这部小说为何要叫《长恨歌》。因为它不过写了一个人的一生罢了,不过展现了上海的三个时代罢了,它为何要叫《长恨歌》?

无论为何这样叫法,我还是时时看到惊奇的语句,一丝小小的针刺,触动神经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却不知为何而叹。

整站读完,我发现了一个不完满的人生。或许,因为书中所有的人都没有一个完满的人生,所以应该长恨罢。不论是这个当年的选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个有权有势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还是那个与她曾经相识相遇并爱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还是那个处处都是有着面子的却独独没有情爱的严家师母;还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满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与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样?恩与义,情与爱,你要哪一样?结发夫妻多是恩与义,却最少情与爱,可以举案齐眉、百头到老,却也会是路是路,桥是桥。妻子当然还是放在家中的,是为了面子的考虑。情爱也还是要的,如果不是因为中国社会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会是合法的。

命运总是不由着自己主张的。弱小者,如王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来成全人生。对于一切的命运,只是坚忍的自卫,别无它法。曾经繁华一梦,以为终身有靠,原来最后可以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给她的几块金条。她守着那几块金条,守到了老,没想到最后却为它送了命。强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权有势,呼风唤雨,名利场中刀山火海,欺瞒压诈,睡不踏实,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张着别人的命运的人,也主张了王小姐的命运,结果还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运之手,主张着他的命运。书中安排飞机出事,他入土为安了。他的命运原来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张。留下的王小姐在风雨人生中漫度着时光。

命运也许根本就是命运,是谁也不能主张的。繁华后面原来是更大的落寂,人事之间的安排也不总是恰到好处的,总是错着位,从开始就错起,一直就只得这样错下去,错到后面成了长恨了。

我不知道我读懂这本书没有,只是惊奇其中的一些句子,还有整站书读完的怅然。写的是上海,也现的是上海,所以还是有着生活的气息,虽然作者写得很繁华,但是其实读到后面我只在为着书中的人物着急了。这件事,这样安排应该多么好啊,那件事,为何这样发展。

篇二:长恨歌读后感

好一首凄凄切切的《长恨歌》!好一个凄怆悲凉的爱情故事!好一代风流倜傥的一国之君!二人的爱情远已超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到达了常人无法到达的境界。面对这唯美的爱情,怎能不令人发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感慨。“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在刀刃上广舒长袖,轻歌曼舞,泪光潋滟。都羡一骑红尘妃子笑,谁怜一黄土掩风流。

马嵬坡上那一别,红颜薄命,帝王之道,何以为堪?!“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人间悲剧,该是怎样的一种心痛!“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钢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又包含了怎样的不舍与无奈。“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从古至今,撩动了多少文人墨客、边塞将领、帝王将相、大家闺秀内心的伤与痛!虽无磅礴的气势,却着实语出惊人。

不愧为千古名句!华夏雄风在滚滚东去的黄河长江中,酝酿着扯天阔地,包罗万象的诗情画意。边塞军士与门前闺人执着的守望,高堂明镜额前已为风所缭乱的白发都化作滴滴泪水,却如潮流奔涌狂号,在历史与王朝的堤岸刻下了斑斑刀痕。《长恨歌》的确已成成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长恨,也终究代表了世间凡人的长恨。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天若有情天亦老,月若无恨越长圆。”一代君王终不能挽留这段唯美的爱情,岂不是人间的悲哀!!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本文作者持爱情说。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自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让主人公的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进一步说明唐明皇杨贵妃形象的审美意义。

《长恨歌》的读后感【篇2】

分类: 作文 > 初中作文 > 初三作文 > 初三读后感 >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版权所有:碧意时创作时间:2017-12-14 14 14:29:17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乐天在《长恨歌》一诗中赞美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唯美爱情。玄宗统治朝代,国力鼎盛,列国朝拜。

唐王朝的规模可谓空前绝后。在这样一个舒适的环境下,玄宗的妃子数量或许难以统计,但当他遇到杨玉环时,玄宗集三千于一身。这种举动,对于拥有无数嫔妃的君王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即使往后唐朝衰退了,皇帝也不是只钟爱一个嫔妃,一直到明朝孝宗时期明孝宗才打破这个记录。

然而,明代的成就远远不及当时的唐朝。大王朝的君主自在地爱着唯一的conc妃。 除了爱,什么力量是如此巨大! 安史之乱发生后,在外逃的过程中,唐玄宗始终与杨贵妃不离不弃,作为一国之君,唐玄宗有太多的理由独自逃离,然而事实上纵使逃亡的速度非常慢,唐玄宗也不曾离开杨贵妃。

这难道不是一种爱的表现?或许有人会说:那是唐玄宗沉迷美色。

我不得不问,玄宗是谁?在他手中,盛唐空前盛世,他会是这样一个昏庸的君主?或许又有人反驳:

此一时被一时啊,那时候的唐玄宗自然是睿智无比,但现在可就说不定了,俗话说,温柔乡英雄冢。我不得不说:一个人的判断力这么容易下降吗?

以唐玄宗的智慧,他不知道哪个比美更重要。

但是唐玄宗没有放弃杨贵妃,因为除了唐玄宗除了是一国之君,同时也是杨贵妃的丈夫,他要尽到作为丈夫的责任。正是这种对杨贵妃的责任感,使他在极其关键的时刻始终陪伴着杨玉环。在这样发达的今天,在这样理解爱情的今天,谁能真正做到这一点?

是爱,和爱衍生出的责任! 被逼无奈赐死杨贵妃后,唐玄宗再也没有纳过嫔妃,而是在半囚禁生涯中恪守着与杨贵妃的爱恋。在《长恨歌》中,犹给了唐玄宗以希望,以安慰。

可是,事实是唐玄宗一个人独自睹物思人,尝尽相思。

在寒冷的偏宫中,儿子想毒害自己,身旁无一亲信,说话都得小心翼翼,在这种凄惨的生活之中,唐玄宗依然保留着对杨贵妃的思念。在现代,离婚之事尚且屡见不鲜,那么在男子当家的封建社会,保留这份爱情的唐玄宗难道不是因为深爱着杨贵妃?只有爱才能抚平心中的痛苦!

唐玄宗和杨玉环虽然生活在古代,但他们的爱情却像现代爱情一样充满活力,令人难忘!

《长恨歌》的读后感【篇3】

教育教学研究

28白居易的《长恨歌》,前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不无讽刺地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个重色轻国的帝王和一个娇媚恃宠的妃子。

同时,暗示唐玄宗的迷色误国,就是这一悲剧的根源。读完此文,我更坚信“红颜并非祸水”,红颜里面自有情痴。

1200多年前,我曾无数次想象过一个秋天:

屋外,秋风萧瑟。屋内,凉意四起。

喧嚣声刚刚停下,你站在房**。风吹动你手中的白丝,也吹动你心中无限的忧伤。你一遍又一遍地寻找熟悉的身影,仿佛听到他用悲伤的语调吟诵:

“一路走好。”你心中一直在嘶喊,唤他回来,收回成命。

你一定不止一次想着他是如何一边落泪一边下旨,是怎样撕心裂肺拟出那道圣旨,又是怎样恋恋不舍地走出大门。你也不止一次地想着,1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会以怎样的心情谈论他的名字——李隆基,会以怎样的心情谈着白香山的这首诗,又会以怎样的口吻来描述像你这样死于乱世之中的女子。然而,这一切与你无关。在那以后的所有日子里,你只是一个躺在冰冷的大地上的愚昧的人,一个封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回首向来萧瑟处”“不见玉颜空死处”,芳华绝代的你也只是一抔黄土掩风流。背负着“祸国殃民,色误王”的罪责,你还在奔向黄泉的路上挣扎。 1000多年来,当人们无数次地指责红颜祸水的你时,却忘了纸页间也藏着一个柔弱女子的哀怨与悲凉。

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一个成语已经根深蒂固。它让所有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的容貌在历史兴衰、王朝更迭面前承担了过重的罪名,抹杀了那些红颜所有的艳丽色彩,而只剩下祸害的名声,警示着历代帝王将相及其他男人们。这个成语,就是“红颜祸水”。

什么是红颜祸水?“红颜”是个宛约柔软的字眼,伊人出落得端庄可爱,容颜娇好如那二月里的枝头豆蔻,仲夏夜的盈盈满月,临水踏波的仙子。“祸水”,简单地讲,就是贻误国家的意思。

为什么红颜不是祸水?第一,长的美不是她的错。第二,即使是祸水,也要有让她泛滥的冲击力。

第三,历史上贤德的妃子,经常劝诫帝王,可还是有大量昏君不听劝,国家依旧难逃灭亡的厄运。

他们忘记了你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因为你不干涉**;他们忘记了你只是一个迷人的女人,精通**,擅长长歌跳舞。历史兴衰的重担,像你这样瘦削的肩膀如何承担得起?可后世的人们依然让你扛起了这个千斤重担。

我读《长恨歌》读到的不是“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唐明皇,不是他的铁骨柔情,而是你不曾断绝的哀伤与眷恋。

因为你的才华和爱心,你的身材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你那优美的舞姿,你那绝世的容颜,为大唐这片天空涂上了一抹亮色。悠悠大唐,因你的存在而更添妩媚和神秘。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香山读懂了你“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心愿,我也想陪你一同化解“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忧伤。什么“红颜祸水”,什么“祸国殃民”,在我心中,你就是才貌双全的玥儿。你丹唇未启,大唐皇帝已迫不及待地将你的家人封了个遍。

这不是你的错,“六军不发无奈何”也不是你的罪,可“宛转蛾眉马前死”的却还是你。

中国古代四大妖姬:夏代的妺喜与商代的妲己、周朝的褒姒、春秋的骊姬,都被冠以“红颜祸水”的骂名。可试想,没有桀的专宠,没有他的纵情声色,恣意享受,又哪来的“第一个无辜”?

没有无知无能的纣王,怎么会有蛇蝎般的妲己割腹挖心呢?没有“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又怎会生出“一笑失天下”的悲剧;没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唐玄宗,又哪来安史之乱的爆发。

杨玉环,你应该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幸福的女人。你和唐玄宗真的相爱了。自古以来,你就是著名诗人作品中的常客。人们常常感叹,作为一个软弱的女人,你被政治和战争逼得要死。

从这里讲,你不算“红颜祸水”。

我想陪着你,听你倾诉心中的哀怨和孤独。

我想陪着你,在相互依靠中传达一种力量。

我想陪着你,以女子间的心意相通让你明白,后世还有你的知己。

很想陪着你,坐在你的对面,听你微笑着讲述你和他之间的点点滴滴,听你弹奏那优美的《霓裳羽衣曲》,听你含泪回忆七月七日长生殿的切切私语。很想陪在你的身边,向你传达我的敬意。你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你是一个有才华的女人。

国家衰落和历史进步的车轮不应该由你这样的女人来驱动,因为你只是一个藏在国王背后的女人。

你,让我想起了邓继明的一首诗:

红颜非祸水,贱妾亦可惜。千忧惹是非,皆因尘俗起。

◇读写空间◇

︻关键词︼:长恨歌读

后感白居易略谈读此文后的一些粗浅感受。法,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本文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

运用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年︶,白居易当时35岁,任县尉。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

文摘:这首诗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

长恨歌﹂读后感

江西省临川第二中学张小燕

《长恨歌》的读后感【篇4】

“她扮错了角色。起首一句错了,全篇都错。信心是错,希望也是错的。

”这是王安忆写于一九九五年的长篇《长恨歌》一书中让我感触颇深的一句话。虽说这句话形容的是将丽莉,却无疑也是对书中主人公王琦瑶悲凄命运最贴切之形容。但源于骨子里的叛逆让我觉得太过贴切的东西反而没有说服力。

对,王琦瑶是扮错了角色,起首一句就错了,可就应该全篇都错吗?为何她的信心和希望皆是错的呢?

她是王琦瑶,可却也不是王琦瑶。她不仅是当时上海巷子里女儿的典型代表,也是闺中待字闺女的典型代表,更是一个超凡脱俗的女孩的代表。因此我不愿也不想让她的命运走向悲剧,更不希望她人生的主旋律终于一个“恨”字。

毕竟爱恨一曲,又何以当歌?当王琦瑶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就被冠以“上海小姐”这样的殊荣。得到了一个好的开始,谁还会甘于平凡呢?

即使你想,外界也会时时提醒你,你不应该甘于平凡。因此王琦瑶成为李主任的“金丝雀”看起来也是一个顺势之举了。在淮海战役中,李局长被杀,王琦瑶被迫回归正常生活。

人是不得已回归了,可心又谈何容易能停止追寻呢?与程先生、康明森先生和凯拉先生的感情纠纷没有得到好的结果。最后,他们被长脚和失去手杀死了。真可惜!但王琦瑶到底从**开始就走错了呢?

为什么她又会一步错步步错呢?

我认为她最终悲剧的原因是她性格中隐藏的人性弱点无疑是主导因素。而性格最初当然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首先,她是小门小户人家的女儿,在上海弄堂这样嘈杂混淆的地方长大,加之还有大户人家的闺阁与自己闺阁所产生的强烈对比,便由不得怨艾之心生起,欲望之心生起,此二者皆为闺阁大忌,祸根一样的东西。此外,其亦为杂糅的闺阁。在新旧文化的相互影响下,她的内心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然,花一样的年纪谁又不曾有个许许多多不切实际的幻想呢?但如若离幻想远远得还好,可无奈王琦瑶外貌出众,曾一次次与自己的幻想触手可及。片场的试镜经历,题为“沪上淑媛王琦瑶”**的刊登,和有钱人家将丽莉的交往,上海三小姐的名号,这一件件的事情无疑使她那颗不切实际的少女心得到了莫大的满足。

按照她外婆的话说“人心是最经不起撩拨的,一拨就动,这一动便不敢说了,没有个到好就收的。”当她发现自己做主角的日子过去的时候,心里不免就有些跌入谷底了。就在这时,代表权利、靠山的李局长出现了。他就像一根救命稻草。她怎么能不虚荣呢?

其次,她可不是天真无邪的小白兔。在复杂的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她成长为一个知人善任、善于抓住人心的聪明女孩。但正如《红楼梦》中“机关算尽太聪明,却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王熙凤一样,难以得到一个好的结局。

有一句话说的好“只世故而不世故”,但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王琦瑶在与吴佩珍,蒋丽莉交往过程中足以见证她笼络人心的强大能力;在接踵而至的晚会中,她快速的适应能力让人惊叹;在与程先生等几个男人的情感交战中,亦显得游刃有余……和王熙凤相比之下,虽是小巫见大巫,但她悲惨结局无疑也倍受这个原因的影响。再者,其看似坚强的外表下藏着的那颗软弱之心也推动着她走向悲剧。

试镜失败不敢直面只想着淡忘,甚至不惜与最要好的朋友吴佩珍疏远;害怕失败不敢轻易参加“上海小姐”的竞选,却又渴望站在高处;哪怕参加了“上海小姐”的竞选却不敢表现得太过认真,怕自己的那一颗自尊心被打击;李主任出事后她选择了逃避,到邬桥去疗伤……这一次次的软弱使她只能局限于自己的一隅之地难以逃脱。当然,无法否定她亦是个坚强,努力生活的女子,可最后终是落了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命运。也许是自然,也许是性格,谁知道呢!

当然,悲剧的形成往往是外部世界与个体之间的互动。所以,除了性格上的弱点,怎么可能不是她一步一步走错的原因呢。

第一个影响她命运的人无非就是李主任。李主任是军政界的大人物,四十岁的他在女人的事情上总是当机立断,不拖延,也不迂回,直接切入主题。因此,李导演没有爱情,当然也不需要女人来爱他。

他只需要承担人们的命运,一个个赋予不同的责任,同时,让自己暂时逃离现实。他有一套大房子和两个妻子,这说明他不能给王琦瑶结婚的承诺。除了给王琦瑶物质和荣誉还有一点爱,其实什么也不能给她。

因此,随着李导演的离开,一切只能像云烟一样消失。李主任能给她留下的除一些物质之外就只有一个不能消除的污点了……重回上海之后,遇到的康明逊可谓真爱。然而,这样一段郎有情妾有意的恋情最终却还是以失败告终。

我认为王琦瑶在这段感情中没有犯过什么大错误。她已经尽力争取了。她没有得到那是命运的安排。康明森出生在一个传统的老式家庭。他父亲是个老厂主。他是第二任妻子所生,但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家庭的特殊使他集娇宠于一身的同时又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人,从小到大都是一个乖顺的男孩。

综上所述,无论是传统的封建家庭观念,还是自身处境和性格上的弱点,他都无法和一个过去不那么美好的女人在一起。他自己也明白,王琦瑶再美丽,再迎合他的旧情,再拾回他遗落的心,到头来,终究是个泡影。但他明知不行,却又不舍得放下。

自私地为了眼前的快乐,祸害了王琦瑶终身。后来,这段感情被家人知道了,但他们不敢面对这个老家庭;王琦瑶怀孕了,却逃避责任,于是王琦瑶找了莎莎作掩护。这么一个软弱无能的男人,我不知道该怎么为自己负责,我怎么能给王琦瑶一个承诺?

而对于后来有着巨大年龄差的老克蜡,我觉得是难以冠以“爱”的名号。老克蜡只是一个怀旧的人,他认识王琦瑶是为了让他觉得自己真的触动了往昔,而他的同情之心自然就诞生了。至于后来的爱情形式,我很难理解。我只知道,老克蜡的出现让王琦瑶看到了生命的寄托。在老年,人们可能想要的是稳定可靠的生活。

可无奈,老克蜡还是辜负了王琦瑶。当老克蜡看到了王琦瑶将要碧落黄泉之时,却害怕了。即使他再40年前崇拜,心仍然是现在的心。

所以当王琦瑶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别人的时候,他害怕了,想逃走,以为这个地方再也不会来了。也许是因为年轻,他无法承受这么重的任务,所以他选择了逃避。可他终究还是留下了王琦瑶孤身一人。

只能怪遇人不淑,王琦瑶在这三个人身上都错付了青春。在错误的人身上哪怕我们再用力也依旧难逃命运的枷锁,可似乎也没能为力,因为我们无法预知未来。其实王琦瑶所遇见的人并非都是错误之人,程先生就是一个梦寐以求的对象。

只可惜,王琦瑶自始自终都没有爱过程先生。程先生可以说是陪王琦瑶最长的男人,在几个男人中他出场最早,陪王琦瑶度过了许许多多重要的时刻。程先生对王琦瑶可谓一见钟情,第一次给王琦瑶拍照就发现了她的美,欲罢不能。

他终其所有帮助王琦瑶摘得“上海三小姐”的桂冠,却始终被王琦瑶当成垫底的,也就是所谓的备胎。在王琦瑶的心里,程先生是她小世界的一个俘虏,而李主任是大世界里的人。正因为这样,程先生哪怕一片痴心却抵挡不了王琦瑶一步步走向李主任的步伐。

再次遇见之时,王琦瑶挺着大肚子,怀着康明逊的孩子出现在他面前。可程先生没有犹豫,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这不属于他的责任。我以为程先生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可是我却忘了,程先生要的是王琦瑶的爱啊!

可王琦瑶心里对他只有恩和义,唯独没有情。这样心有不同的两个人又如何能有一个好结局呢!我想,假如王琦瑶曾经没有得到那些所谓的殊荣,她也许能和程先生走到一起。

可如果没有如果,后来也没有后来。

排除所谓的内因再细究外因,不难发现,其实家庭和时代的因素又都是王琦瑶以悲剧收场的原因。

在书中,细究王琦瑶的家庭,我发现,王琦瑶的父母始终都是缺席的。王琦瑶出场时,提到了她的家庭。父亲是个惧内之人,自己则因为在家中最为年长小小年纪就做了母亲的知己。

在王琦瑶选择李主任之时,父母皆没有极力反对,给予正确的引导。王琦瑶母亲是个势力的人,过去并不把程先生放在眼里。由此可见,其父母并没有尽到教导责任,反而促使了王琦瑶形成了功利之心。

王琦瑶家人再次出现的时候就到了王琦瑶生产的之时,其母亲对程先生、严师母、康明逊的态度都不无说明其家庭教育的失败。此外,其家人再也没有出现过,家庭角色的缺失显而易见。而当我们把目光移到时代的大环境,又会发现时代造就了王琦瑶也毁了王琦瑶。

王琦瑶代表的是上海弄堂的女儿,因此她无非就是时代的产物,身上带着的只能是那个时代的印记。

这一个又一个的原因都成了毁了王琦瑶的原因。我无法挽救她,因为是时代促使她终究走向悲剧。她已经以她的人生谱写了一曲长恨歌,但爱恨一曲,又何以当歌?

我想,正如王琦瑶外婆的话,带着一颗平常心,才能寻到真好处,真快活。莫要像王琦瑶一样没了这平常心,只剩颗走了样的心,领会的也只能是走了样的快活。王琦瑶的时代已然过去,而我们的却还在继续……

《长恨歌》的读后感【篇5】

也许是我没读懂吧!也许是这本小说思想情感的时代性太明显,一旦离开了那个怀旧的时代,离开了那个压抑的欲望刚刚被解放的时代,就不觉得什么了。

我明显的感到作者对上海文化的了解和对上海之特殊的关注,以及对上海所经历的时代变迁的感受。也明显的感觉到作者对上海在30年代以来形成的那种特殊气质的认同与骄傲,以及这种气质在历史变迁中被压抑的惋惜。作者是站在一个上海人的视角,一个女性的视角,来写上海、写上海女人,写男人、写上海女人的友情和爱情的。她对上海文化气质的感知是准确而细腻的,她对上海女人命运的讲述更像是对上海这个女性化气质的城市由兴而衰的历史变迁的讲述,王琦瑶是上海女人,上海就是王琦瑶。小说中的人物、故事全全围绕着这个王琦瑶在转,而王琦瑶的气质和命运处处体现这上海这座城市的气质和命运。我感觉作者在叙述中的那种语气里分明有一种对过去的怀恋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上海的这种气质在解放以来一直是被压抑着的,但这种气质却是其地其民的文化本性,这本小说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写就,那时上海正在慢慢恢复这种熟悉的本性,作者作为一个敏感的上海作家对这样一种情绪的感知与表达是先知先觉而较细腻深入的,而这种气息在那个年代的全社会也是有共鸣的,我猜想这是这部作品在当时获得巨大成功的部分原因。

但她对女人的故事讲述却让我有点不太明白她的心理,有冲动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分析下这位女性作者内心的欲望冲动。作者作为一名女性,站在她女性的视角下来描述了她所熟悉的上海弄堂里的一个典型的上海女人的人生,她的友情、爱情和命运。上海女人是美丽的、温婉的、真实的、男人都爱的,对他痴情的男人痴情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也许也只为这样的女人吧!对她负心的'男人也让人觉得有点决绝,竟然对如此美丽温柔的女人这样狠心。当我提出这个疑点时,我忽然又感到,在世事中不都是如此么?温柔美丽超乎寻常的女人往往命运的悲惨与跌宕亦超乎寻常。女人的美丽是女人的幸也是女人的不幸。男人都爱美丽女人,女人都恨美丽的女人,而谁又知晓这男人的世界里,一个柔弱的美丽女人在命运的变迁中,心绪是如何沉落的?女作者让美丽的女人负了痴心的男人,却甘愿为负心的男人承受痛苦。这莫非是告诉要告诉所有的读者,对女人痴心的男人没好下场;美丽女人不喜欢痴心男人,更喜欢负心男人?忽然想到,这美丽女人是上海女人,这就可解了,上海弄堂里的漂亮女人,漂亮却虚荣,痴情却现实,柔弱却内心强大。长恨歌里的故事也许不是所有美丽女人的故事,却是上海弄堂里的美丽女人的普遍命运。可见作者的故事还是在描述上海、描述上海的文化气质,上海的弄堂气质。结尾出现的老克拉是改革开放以来,解除压抑后的新上海人,他们留恋怀念老上海的传统气质,但他们对老上海的气质的理解、追寻和模仿都是肤浅而粗糙的,在喧嚣的商业大潮到来之际,他们的灵魂或者迷失或者被冲击得变了形。老克拉抛弃了王琦瑶,而又间接导致其被长脚谋财害命,体现了作者在上海历史迎来新的转机变迁时的一种新的担忧。

作者的笔触是细腻的、缠绵的,亦是冷静的、思索的,大段的白描,传达着间接的体验,这种笔法,虽然语言优美,但比起现代小说中的手法和语言,总让人有点提不起劲。这种语言与讲故事的方法是上海的、是那个年代的,平易浅谈又带着些思索的,对于读惯了现代小说的我来说却有点轻飘飘的了。

《长恨歌》的读后感【篇6】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乐天在《长恨歌》一诗中赞美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唯美爱情。

玄宗统治王朝,国力鼎盛,万国朝拜。唐王朝的规模可谓空前绝后。在这样舒适的环境下,玄宗的妃嫔数量可能难以统计,但当他遇到杨玉环时,玄宗聚集了3000人来爱他。

这种行为对于后妃众多的国王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即使后来唐朝衰落,皇帝也不光爱一个妃子,直到明朝孝宗破了记录。可是当时明朝的成就远远比不上此时的唐王朝。一个大王朝的君主爱唯一的妾安逸。除了爱,什么力量太好了!

安史起义后,在逃亡的过程中,唐玄宗和杨贵妃从未离开过。作为一个国家的过王,唐玄宗有太多的理由独自逃跑,但事实上,即使逃跑的速度很慢,唐玄宗也从未离开过杨贵妃。这难道不是一种爱的表现?或许有人会说:

那是唐玄宗沉迷美色。我就不得反问一句,唐玄宗是何许人也?在他的手中,唐朝空前的鼎盛,他会是一位如此昏庸的君主吗?

或许又有人反驳:此一时被一时啊,那时候的唐玄宗自然是睿智无比,但现在可就说不定了,俗话说,温柔乡英雄冢。我又不得不说:

一个人的判断力如此容易下降吗?以唐玄宗的智慧,我们不知道哪个更重要。但是唐玄宗没有放弃杨贵妃,因为除了唐玄宗除了是一国之君,同时也是杨贵妃的丈夫,他要尽到作为丈夫的责任。

正是对杨贵妃的责任感,让他在杨玉环身处险境时,一直陪伴在身边。在如此发达的今天,在如此了解爱的今天,又有谁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是爱,和爱衍生出的责任!

被逼无奈赐死杨贵妃后,唐玄宗再也没有纳过嫔妃,而是在半囚禁生涯中恪守着与杨贵妃的爱恋。在《长恨歌》中,犹给了唐玄宗以希望,以安慰。可是,事实是唐玄宗一个人独自睹物思人,尝尽相思。

在寒冷偏僻的宫殿里,儿子想毒死自己,但身边没有人,所以他必须小心说话。在这样悲惨的生活中,唐玄宗仍然保留着对杨贵妃的思念。在现代,离婚之事尚且屡见不鲜,那么在男子当家的封建社会,保留这份爱情的唐玄宗难道不是因为深爱着杨贵妃?也只有爱,才能抚慰心中的伤痛!

唐玄宗和杨玉环虽然生活在远古时代,但他们的爱情和现代爱情一样充满活力,令人印象深刻!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二)

因为白居易的《长恨歌》,更让我对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感兴趣,趁着暑假的空闲终于拿起了这本书。

精致一词是我读着《长恨歌》一书时最深的感触。

**的语言是精致的:对上海特色景物的描写运用的是极其细腻绚烂的笔触,不是诗却胜似诗,参差交错的长短句,整齐划一的排比句,生动形象的修辞,打造出了全书精致的语言。作为语文老师,深感受用,心中想着一定要推荐给学生看看,学习其中精致的语言。

主人公王琦瑶是一个极其精致的人儿:她的容貌是精致的,她的梳妆打扮是精致的,她所营造的小资生活是精致的-----这样一个精致的人儿,命运却是不济的。因为选美已经成为上海的一个著名人物,也是因为选美让她的生活走上了不归路。

这与白居易诗歌中杨贵飞的遭遇相似。不同的是杨贵飞是红颜薄命把长恨留给了唐明皇,而王却是寿命极长,经历了三代世事变迁,终身被恨缠绕着,直至死也是含着恨。

王琦瑶对自己命运的选择对我们女性来说并不可取,但她对美的追求和人生的创造方是值得我们学习。俗话说:女人要上的厅堂,下的厨房,王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她经历过大世面,无论走到哪,她都可以得心应手,应付自如;她也能在自己家中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为朋友们带来诸多欢乐,诸多惬意,让大家获得了一种精致的生活。

细腻的语言和细腻的王琦瑶都来自作者的精心创作,想象着作者王安忆也应该是一个细腻的女人。

白居易长恨歌读后感 (三)

读书一定要读完,不然你不会读到书的精髓,读到书的精华。就像小时候读《水浒》,读的时候十分的吃力,捏着鼻子读下去,有一种要死的感觉,但是读到最后,读到李逵战死沙场依然对宋江大哥哥忠心耿耿的时候,幼小心灵突然有了一种震撼,一种凄凉人生,悲哀英雄的郁闷在心中流动,由此开始对水浒有了不同印象,从而重读水浒,再读水浒的时候感情开始夹杂其中,开始可以欣赏到其中的妙处。

《长恨歌》读的过程也是有种憋气的感觉,读起来十分的不爽快。书中处处可见张爱玲的影子,语言的雕琢,情节的设计,铺垫,极为详尽的无关内容的描写。当然,我又懒又困。尽管这样,还是坚持着着读完,却没有预期的效果,在一种匪夷所思,甚至**的情形下结束了整篇文章,让人有一种不爽快,不痛快,也可以说不理解地感觉。

解放前的上海离我们很远。也许我们无法理解作者对旧上海的雕塑描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时代,这对经历过他的人来说可能是难以忘怀的。故事的剧情就是从旧上海的繁华开始写起。

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后,王琦瑶成了一个普通人。

表面上的日子如流水,心里的情感潮水却从未退去。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

书中充满了复杂而又模棱两可的描述,故事情节缺少根基,人物性格特点不清晰,文章围绕主人公进行描写,过分强调主人公的特点,结果性格特点均没有表现出来。故事情节也有点半信半疑,年过50的人与20余岁的人保持着一种暧昧的关系,并因此让主人公结束了生命,让人哭笑不得。堂而皇之,狗肉上了大席。

王琦瑶和女儿在一起的情节,比如相互嫉妒,就像一对姐妹一样,也让人难以理解,这样的事情怎会发生在一对母女身上?

书中弥漫了张爱玲的文学气息。然而却没有达到张爱玲对文字,对情节的把握。看完了《半生缘》,整个人就像真的经历过了一次人生般的。

尽管也是描写了一段旧时代爱情故事,但又不是一味沉迷在男欢女爱的主题里,她很冷静,很敏感,她的特点是很会讲故事。书中对爱情的曲折与深刻用恰当的文字描述了出来,让人叹为观止。可惜悲哀的是,《长恨歌》把张爱玲当作跟怀旧、泡吧一样,成为一种故作的姿态了。

所以尽管《长恨歌》也达到了一定的境界,并且对旧上海繁华及弄堂的装饰进行了极致的描述,使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兴奋不已,但对我们这些不喜欢花言巧语的读者来说确是一种折磨。故事情节匪夷所思,人物描写不鲜明,性格特点不明显,甚至对主人公心理特点在读完后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把握,不是为该书的一大缺陷。

《长恨歌》的读后感【篇7】

那时王琦瑶才十几岁,还是女高的学生,单纯、善良、美丽,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到电影棚里试镜进而结识摄影师彭先生,彭先生给王琦瑶拍的**沪上淑媛让王在上海的小圈子里火了一把。他对王琦瑶的好感与日俱增,建议她参加上海小姐的选拔,王琦瑶成功当选三小姐,彭先生怎么都没想到,正是这“三小姐”的称号,让她与他的距离越来越远。王琦瑶被李主任包养了,在爱丽丝,王琦瑶是拿自己的全身心爱他,只要能见上他一面,能陪陪她,就能让她像孩子一样兴奋。

他给了她一个西班牙雕花盒子,里面有金条。也许一切都是预言。李主任去世了。他死后,她的生活仿佛失去了骨头,只剩下血肉,酥脆而柔软。在此期间,程先生一直在找王琦耀

王琦瑶跟着奶奶到苏州老家放松。乡村的风景是很好的补品。她逐渐对生活有了信心。王琦瑶在苏州,像一朵盛开的牡丹,偶然来到油菜园,是朴素的亮点。老家的阿二是一个单纯的读书人,他爱她,她爱怜他,他为了她到上海打拼,她想,到了她该会上海的时候了。

毕竟,她是属于大上海的女人。从此,他在她的生命里再也没有了痕迹。阿二是王琦瑶一生中的过客。当她相遇时,她得到了一缕阳光和温暖。

阿二是她生命中的一个插曲。路过之后,她只能错过。

回到上海,王琦瑶在平安里胡同开了一家诊所,认识了严师母和毛毛叔叔。在不断的聚会、吃饭、聊天中,王琦瑶爱上了康明勋,也就是毛毛大叔。他们有关系,王琦瑶怀孕了。迫于家庭压力,他离开了她。她想杀了孩子,但在去医院的路上,她把孩子留下了。

似乎是个自己留下一件财产似的,康明逊走了,她就什么都没有了,唯一剩下的,就是这孩子。

那几年的上海,经济萧条,排队买米时,她偶遇了程先生,记忆虽被时光风化,但还留下斑驳的残角;面庞虽被时间冲刷,却还依旧有那年的风韵。他们面带微笑地看着对方。为了她,程先生从未结婚。此后的每一天,程先生都来王琦瑶家里精打细算些柴米油盐的小事情,宛然一对恩爱的夫妻。

只是程先生从没有在她家留宿过,照顾好她睡觉之后即使再晚也要会自己的家。谁不想就这样一直简简单单下去,就这样,守着一份小幸福,度过余下的几十年。可是,孩子的满月酒上,康明逊被邀请来了,程先生看出了端倪,面对自己心爱的女人,他没有办法这样骗自己继续下去,他选择了离开……

《长恨歌》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