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高分范文网 >读后感 >导航

爱弥儿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4-02-11

[荐]爱弥儿读后感(集锦11篇)。

书籍是人类的敲门砖。书读得越多,站得越高。当我们读完了作者写的作品,里面的剧情真的精彩绝伦,而选择撰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认真思考和总结从书中获取的知识。您一定也在寻找有关作品的优秀读后感吧!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荐]爱弥儿读后感(集锦11篇),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爱弥儿读后感 (篇1)

做真正的教育

---读《爱弥儿》有感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卢梭在着本书中用这样一句简单却又力量的话语诠释了教育的真谛。

《爱弥儿》这本书于1762年问世,引起了教育界对教育目的的新的反思。其作者是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他提倡自然教育,反对以学代学,反对僵化固定的传统教育。他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潜力。教师的任务是帮助他们探索和提高他们的能力。在书中,卢梭把自己想象成一名叫师,塑造了一个名叫爱弥儿的学生。

爱弥儿与大多数孩子一样身心两健、手脚灵巧。在他的教育中,卢梭提出我们不可能只交给学生一本书,教师重要的不是交给他们多少知识,而是交给他们做人的本职。这种传授也是在生活中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学会。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孩子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不同的环境,经历或快乐或黑暗的经历。他们在体验中不断学习和积累,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好的教育效果是让学生学会独立生活,学会充满情感和理性,学会善良,学会解放个性,摆脱传统的束缚。因此,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心灵的培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关心。

作为师范生,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重要与责任。教育也注重方法。卢梭的自然教育法表明,无论如何,行动往往比口头训练更有效。就像书中说的“孩子们是最容易忘记他们自己说的和别人对他们说的话的,但是对他们所做的和别人替他们做的事情,就不容易忘记了。

在我看来,教育应该是灵活和深入的。他应该让学生喜欢,喜欢和老师分享学习和生活中的想法和收获。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通过教育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的自我,并有一个积极的、独立的、创新的态度。

最适合学生的教育,能够真正帮助学生理解做人的职适合责任,才是真正的教育。

爱弥儿读后感 (篇2)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弥儿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个好教师应该具有哪些品质,人们对这个问题是讨论了很多的。我所要求的头一个品质是:他绝不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

从来没有认真的读过一本书,这次有幸在林老师的介绍下接触了《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我很欣慰。通过阅读卢梭的《爱弥儿》,我对这本书产生很大的感触,这本书详细的阐述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点,让即将成为幼师的我受益匪浅。

下面是我对于此书的一些阅读感悟,与大家共同体会。

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老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我很赞同卢梭的观点,在当今的社会,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孩子犹如父母掌心的宝,他们把造成孩子伤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让孩子从事有危险,但对孩子的将来有利的事情和活动,孩子被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孩子不能经受应有的锻炼和适应,这样孩子虽然没有暂时的灾难和危险,但是孩子却缺乏了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就像没有战胜过任何疾病的孩子不会强壮一样。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如:在冬天,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孩子成人以后必将走向社会,必将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险和困难。因此,如果把孩子培养成温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违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则。虽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却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例如:两个同样大的孩子在学走路,一个孩子的父母很放手,摔倒了,让他自己爬起来再走;另一个孩子的父母小心翼翼的护着孩子,生怕他摔倒了,或干脆用带子绑住孩子的腰,拴着走。哪一个孩子先学会走路呢?我想每个人都会知道答案。给别人金子,不如教他点石成金的方法。如何生活才是我们需要教育的,活着只是一种状态,要想活得有意义,就要自己用心去感悟。如果一个人无聊的活着,即便活了一千岁也不会觉得有意义。为什么有的人一鸣惊人,逝世后仍被后人念念不忘?为什么有的人消极低迷,最后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人世,却没能留下任何足迹?人生要活得怎样,丰富还是无趣,就要看自己选择怎样的生活了。

在我实习中,我们班有个小朋友刚来园时,一天到晚总是哭,午睡还经常尿床,也不会穿衣服,自理能力很是不好。原来孩子在家里的时候从来没有自己穿过衣服,一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大小便也是大人们经常提醒及时帮助解决的。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了条件反射,更不用说自己解决了。

我深深的感受到,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会无形地影响他的一生,而家庭环境是很重要的因素。家长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不要对孩子百依百顺,要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还要适当地让孩子经受挫折,培养他们

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他们永远不会独立成长,更不会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

在卢梭的《爱弥儿》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成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就拿孩子的学电脑来说吧,如果孩子不喜欢计算机,就是交给他再多的操作方法,我想也是没用的。

现在有许多的幼儿园就是这样,老师只顾一味的教,而并没有在意孩子的兴趣所在。我曾听过一节“沉浮”的科学活动课,在整节课中,幼儿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把瓶子放进水中,而他们根本没有自己选择操作材料和操作方式的机会。卢梭称“寓教于乐”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这一观点在幼儿园教育中仍占有重要地位,而这节课中教师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让幼儿自由探索,只是一味地给孩子们灌输科学知识,没有让幼儿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

记得在我曾经去过的幼儿园,我们的主班老师很注重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每天晨间谈话时,都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如:奥特曼,汽车,飞机,孙悟空等,以一种宽松的氛围和孩子们讲这些事物。有一阵孩子们对奥特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出现很多奥特曼打怪兽的动作,于是老师和孩子们讲奥特曼星球的故事,告诉孩子们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并没有奥特曼和怪兽,老师、爸爸、妈妈之所以让我们小朋友看这部动画片是让我们小朋友知道:保护好人,和坏人做斗争。通过这样的谈话,孩子对老师非常的崇拜,以为老师知道很多奥特曼星球的故事,不但培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还教育了幼儿基本的道理。我认为这个老师的教育会很成功。

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思想,教育孩子要尊重孩子的意愿,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鼓励孩子大胆提出新颖、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我们不期望他们能够学会多少东西,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引导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让他们在玩中学,让幼儿学会自主学习。只有让孩子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并觉得具有挑战性,才能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使他们感觉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让幼儿在学习中逐渐发现学习的规律和学习的乐趣,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书中的许多观点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支持的,但是书中部分内容在现在看来有些过于狭隘。我并不完全赞同他的自然主义,他反复说过,富人家的孩子受到了太多来自于成人或生长环境中出现的其他人的影响,卢梭认为穷人可以自然成长而富人却不能。我认为他把穷孩子的成长过程看得过于简单了,无论穷孩子还是富孩子他们的成长中都会受到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影响,在现实社会中,人们都在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因为我们不能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让儿童任性发展,我们应该把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的身上,还需要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我觉得这本书教给我的不仅仅是怎样教育孩子,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对亲人、对生活、对事业有价值的有热情的真正意义上的人。

最后,我想以卢梭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尾:“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我们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时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与我们。”

爱弥儿读后感 (篇3)

一自然教育的意义与目的

一七六二年,卢梭的《爱弥儿》在巴黎被禁。我想之所以被禁,大概是因为其中所传达的思想鼓动性极强,用伏尔泰的话说就是***。在开篇伊始,卢梭就说: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与他的政治思想::人生而是自由的,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不谋而合。这句话的意思是,世俗的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天性,而不会给他添加什么东西。

他的天性就像一棵偶然在路上长大的小树苗,会被行人撞倒,在东西方向扭曲,很快就会被杀死。反观我们的成长足迹,不就是这样吗?生而为人,我们被束缚,被压抑,被模型化。

从小到大,我们被告知我们不仅是自然人,而且是社会人。作为社会人,必然要学会放弃,学会承担。我们要学着大人的样子,去读书,去经历,渐渐老去。

而显然这违背了自然教育的原则。

那么我们所需要的教育是什么样子呢?卢梭也给出了答案。他认为我们出生时没有的和长大后需要的都是教育。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

他分别阐述了这三种教育,我们每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的。 可言的社会条件下,教育的目的只能是培养 “ 自然人 ” 。这种自然人不是自然状态下的野蛮人,而是社会状态下的自然人。他们知道如何做人,如何生活,以及如何在任何情况下恪守做人的职责。他们可以为实现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而奋斗。

总之,卢梭持有自然教育的观点,这与我们目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二自然教育理论内容:

卢梭把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从出生到婴儿2岁;从儿童2岁到12岁;从少年12岁到15岁;从青年15岁到成年。他主张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分阶段进行教育。

1. 婴儿时期的教育(出生—2岁)

卢梭在第一卷中论述了婴儿时期的教育。他指出,儿童在母亲怀中的时候,没有任何心情,没有任何思想,几乎连感觉也是没有的;甚至觉察不到其自身的存在。因此,教育应从出生开始。

幼儿教育的重点是身心的维护和锻炼,以保证儿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卢梭十分重视儿童的身体素质,主张从出生时就要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儿童身体的自然发育,增强体质,发展抗病能力,为今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这一观点,他反对娇惯孩子,要求选择好保姆,采取自然的生活方式,如清淡的素食、宽松的衣服、更多的乡村新鲜空气、冷水浴等。

同时,卢梭也非常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他认为当孩子出生时,他们没有意识和意志,只有感情。但此时,感觉器官还不成熟,只感到幸福和痛苦。因此,有必要帮助儿童发展感官,如通过触摸了解物体的冷热、软硬、重量和大小;在活动中获得距离的概念;在行走中学会判断距离等。此时的婴儿也无善恶的观念,因此从孩子开始对事物有辨别能力的时候起,就必须对我们给他的东西加以选择,使他习惯于看新事物,看丑恶的和讨厌的动物,看稀奇古怪的东西,直到对这些东西都习惯了,用这种方法克服儿童的恐惧心理,培养儿童的勇敢精神。

卢梭认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是相互关联的,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健全的精神;虚弱的身体会削弱精神,放纵和刺激欲望也会破坏身体。他写道:“身体必须要有精力,才能听从精神的支配。

…… 身体愈壮,它愈能听从精神的支配.”

幼儿教育通过对儿童身心的维护和锻炼,使儿童学会说话、学会吃饭、学会走路,使他们能够尽快自由地控制自己的身体,控制自己,保持身体的自然习惯。

2儿童时期的教育(2岁一12岁)

卢梭在第二卷中论述了儿童时期的教育。

卢梭认为,儿童时期是理智睡眠时期,儿童的智力还处在感性阶段;记忆力还带有感性的特点;还不能接受观念,只能接受形象;还没有理性。因此这一时期的智育和德育应是消极的。他写道:

“儿童时期就是理性的睡眠”,“当心灵还处在蒙昧的状态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是看不见的,而且,在辽阔的思想原野中,它也不可能找到理性所指引的道路,”所以,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不是要教学生道德和真理,而是要防止他的心灵被罪恶所污染,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误。”但这并不意味着卢梭主张这一时期不要智育和德育。

其实,卢梭针对封建教育,不顾这一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灌输宗教道德信仰,学习纯书本知识。他提出,这一时期的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不能太仓促,要适应儿童智力发展的特点。

在智育方面,卢梭指出“在我们身上首先成熟的官能是感官,因此,应该首先锻炼的是感官。”对于如何发展儿童的感官。卢梭提出了很多宝贵的见解。

认为,人有六种感觉,即: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共通的感觉 (观念),其中触觉最重要。它是最常用的一种感官,而且从触觉中提取的材料比其它感官更可靠。

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地采用练习的方法,发展儿童的触觉。此外视觉也很重要,它与触觉相互联系。为了发展视觉,要尽早教儿童学制图、写生画及做各项游戏。

同时,他强调,感官的锻炼不仅仅是运用感官,而是通过感官学习正确的判断,也就是学习如何感受。感觉运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感觉体验是理性发展的基础。培养人的理性,首先要丰富人的感官体验。他写道:

“由于所有一切都是通过人的感官而进入人的头脑的,所以人的最初的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正是有了这种感性的理解做基础,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所以说,我们最初的哲学老师是我们的脚、我们的手和我们的眼睛。用书本代替这些东西,不是教我们自己的推理,而是教我们用别人的推理,教我们总是相信别人的话,而不是自己去学习。”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卢梭认为,在儿童时期,不可急急忙忙地灌输书本知识,而是要使儿童离开折磨他的书本,在游戏中、在活动中渡过童年。

因为这段时间最适合孩子们学习的不是书本,而是身边的东西。儿童通过接触并从认识周围事物中获得经验和知识,发展记忆力和判断力。

在德育方面,卢梭根据这一时期儿童缺乏思维能力,善于模仿等特点,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作法:(1)为了远离城市的不良风俗,儿童应到乡村去,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接受自然的教育。(2) 示范在道德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严格管束自己,“保持纯朴、谨言慎行 ”。

(3) 此期儿童没有道德概念,因此不必向他讲道德理论或强使其接受道德原则,只宜结合具体事物,通过实践来学习。 (4) 反对为了惩罚儿童而惩罚儿童,主张运用 “自然后果 ”的原则进行道德教育,即通过儿童不良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使儿童受到行为本身产生的惩罚,从而制止儿童的不良行为。

通过儿童时期的教育,爱弥儿虽然读书没有别的孩子好,但他们从经验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具有很强的判断力,善于自己动手做事,而不受成规和习惯的束缚;在道德方面,虽然还没有关于**的道德概念,但已有了一些关系到目前状况的道德概念。

3 少年时期的教育(12—15岁)

卢梭在第三卷中论述了少年时期的教育,他认为少年时期的孩子,身体强壮起来,理性开始发达,对事物有了初步辨别的能力,并通过感官的感受获得了一些经验,因此可以进行智育和劳动教育,使儿童发展思维能力和学习各种知识。他写道:这个时期是孩子的相对体力达到最大的时期,除了满足欲望的需要以外还有剩余,所以现在是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了。

如何进行智育呢?首先是“教什么”或 “学什么”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卢梭主张要教给儿童有用、真实和易于理解的知识。

他认为,大自然就是一本有用、真实、易于理解的大书。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下的矿藏、动物、植物、山川、大地等等都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卢梭还强调学习的知识要符合儿童的兴趣。

因此选择教学内容应以儿童的兴趣为标准。孩子此期不了解人与人的关系,只对自然界发生兴趣,应让他们学习地理、天文、物理、几何以及读写算等实用学科;并且要培养爱好学问的兴趣和研究学问的方法。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

其次是“怎么教 ”或 “怎么学”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念。作为教师一定要采用实际的事物进行教学和科学实验;并且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亲自观察和研究各种事物,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会正确的思维和判断。

这样获得的知识要比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还可以使孩子的身体和头脑都得到锻炼,不至于养成迷信书本知识和权威的习惯。

如何进行劳动教育呢?卢梭认为,“劳动是社会的人不可或免的责任,劳动教育重在发展儿童的智力、体力,培养对劳动者的感情。”因此,卢梭要求爱弥儿在12岁以前学习农业,12岁至15岁则学习手工业,并提出选择手工业的标准是:

实用而有兴趣、符合学习者的性别和年龄特征、能发展智力和有益于健康。卢梭认为细木工最符合这些标准。要求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亲自到工匠家里去学习木工,每周用一二天的时间。

通过少年时期的教育,爱弥儿按照大自然的秩序成长起来,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成为既能行动又能思想的人。他虽然不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但至少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他热爱劳动,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4 青年时期的教育{(15—20岁)

卢梭在第四卷中论述了青年时期的教育,他认为,青年从15—20岁起欲念日益增长,处于狂风暴雨似的转变时期,应主要进行道德质量的教育。

卢梭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认为人的欲念是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一切欲念的本源是自爱。自爱心所涉及的只是我们自己,所以当我们真正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感到满足。自爱使人产生敦厚温和的性情,因此,自爱始终是美好的,是符合自然的秩序的。

然而自私心则促使我们同他人进行比较,所以人从来没有而且永远也不会有满足的时候。自私产生偏执妒忌的性情,正是由于自私和社会的毒害,人心由于新的需要而日趋堕落。基于这种思想,卢梭认为:

(1)道德教育的作用是促使人的心中产生善良、博爱、怜悯、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悦的温柔动人的情感,防止产生妒忌、贪婪、仇恨以及所有一切有毒害的欲念。

(2)道德教育的途径是通过人去研究社会,通过社会去研究人。因此,卢梭要求爱弥儿从乡村回到城市。此时他已经受到了足够的锻炼,能够抵抗城市虚伪文明的侵蚀,同时他是社会的一员,应尽他的义务。

(3)道德教育的内容是学习历史知识、实用哲学和寓言故事,而不是纯理论的东西。

(4)道德教育的方法是重在道德实践,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把在学校里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才可以培养善良的感情,正确的判断和良好的意志。

(5)在宗教教育方面,卢梭从自然神教出发,认为,上帝的概念是很抽象的,不易理解。因此,爱弥儿在十

七、八岁以前,不应同他谈论宗教,等到他能自己**宇宙万物的基本原因时,就会渐渐理解宗教的起源,趋向自然神教的世界观。

(五)女子教育

卢梭在第五卷中论述了爱弥儿的未婚妻 —— 苏菲的教育,集中阐述了关于女子教育的思想。

爱弥儿读后感 (篇4)

南古寄宿制小学杨玉芬

利用周末,我把这本众人称之为不朽之作——《爱弥儿》读了一遍,这本书的内容浅显简洁,使我轻松地阅读、快乐地品尝。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在这本书中,卢梭反对封建教育制度,并通过假定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爱弥儿是卢梭想象中的教育对象。这本书分为五章。卢梭根据爱弥儿的年龄,提出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教育原则、内容和方法。如逐步上升进行的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

虽然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但是,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提倡运用物理教学和直观的教学方法,反对抽象的啃书。

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解放”,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

蔡志忠曾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自己。照顾好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做自己。

这在现实中也许很难做到,但我会时刻提醒自己,要把握好手中的教育指南针,朝朝这个方向努力!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提倡运用物理教学和直观的教学方法,反对抽象的啃书。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解放”,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

冰心曾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蔡志忠也曾经说过:

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照顾好学生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做自己。这在现实中可能很难做到,但我会时刻提醒自己,要把握教育的指南针,朝朝这个方向努力。

书中在谈到孩子幼年教育时,表示了这样的意思,孩子在到达相应的年龄阶段必然会明白一定的道理。这时再进行教育即可。12岁以前的孩子不能去学习,这样孩子才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学习,相信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在年幼时进行的所获得的效果其实是为0的,或者可能是获得教育者相反的学习效果。对于这个观点,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时对于一些有政治性意义或者相类似的东西是没有观念的,这时让他们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是很难有共鸣的,得到的结果其实也是很差的,或者说无。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个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书中所说,可能会取得反效果呢?

这我不得而知,不过,我想,对于学生的教育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这一教育理念应该贯彻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尽管卢梭的自然教育在客观方面与我们现在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儿童的数量比例、教育对象的选择、教育环境等。但在教育方法上仍有许多相似之处。作者在书中写道:

年轻的老师,虽然我教你的方法很难实施,但这是培养孩子的唯一途径。如果你不善于教孩子活泼,你就很难培养他们聪明。不要对孩子的看法表示反对,你应该知道,你越是严厉地管教孩子,他们越是调皮,他们在你面前越是拘束,那么背着你的时候,他们会闹得更凶。看到这些话,给了我不小的启发。

这本书不仅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教育儿童的新思想。很多家长认为童年是最不痛苦的时候,所以让他多受苦,以免以后再受苦。卢梭自问:谁能确定现在的痛苦会减少未来的痛苦?

既然无法证明、没有把握,那么这种所谓的远虑是多么荒谬,当然,更不要将放纵余自由混淆起来,它们之间的区别岂止是一点?卢梭认为孩子在成年之前就必须是个孩子,如果我们在他童年时期就试图把他培养成一个大人,就会阻碍他体力的发展,致使他未来先衰,就像那些早熟的果子,虽然早熟却并不成熟,而且极容易腐烂。

照顾好孩子个性的花蕾,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地成为自己。这在现实中也许很难做到,但我会时刻提醒自己,要把握好手中的教育指南针,朝朝这个方向努力!

爱弥儿读后感 (篇5)

1、十岁受诱于饼干,二十岁受诱于情人,三十岁受诱于快乐,四十岁受诱于野心,五十岁受诱于贪婪。人,到底何年何月才会只追求睿智?

2、在变化无常的人生中,我们要特别避免那种为了将来而牺牲现在的过于谨慎的畏首畏尾的做法,这种做法往往是为了将来根本得不到的东西而牺牲现在能够得到的东西。

3、因为做有意义的事情,其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享受。

4、忍耐是苦涩的,但它的果实却是甘甜的。

5、我们之所以产生嫉妒的心理,是由于社会的欲望,而不是由于原始的本能。

6、宁可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也不要使他为了学到这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

7、一个人的心是只服从他自己的,你想束缚它,结果却释放了它;如果让它自由自在的话,你反而把它束缚得紧紧的了。

8、上帝造就了我,而我却将模子打破。

9、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

10、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11、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12、我们在路上不是像驿夫那样追赶路程,而是像履行家似的沿途观赏。我们心中不只是想到一个起点和终点,而且还想到起点和终点之间相隔的距离。对我们来说,旅行的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13、你什么也舍不舍牺牲,结果你什么也得不到,由于你一心追逐你的欲念,结果你是永远也不能够满足你的欲念的。

14、大雨可以延迟我们到达的时间,但不能阻止我们前进。

15、如果你的目的只是想到某一个地方去,你当然可以坐驿车,但是,如果是为了游历,那就要步行了。

爱弥儿读后感 (篇6)

1、十岁受诱于饼干,二十岁受诱于情人,三十岁受诱于快乐,四十岁受诱于野心,五十岁受诱于贪婪。人,到底何年何月才会只追求睿智?

2、在变化无常的人生中,我们要特别避免那种为了将来而牺牲现在的'过于谨慎的畏首畏尾的做法,这种做法往往是为了将来根本得不到的东西而牺牲现在能够得到的东西。

3、因为做有意义的事情,其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享受。

4、忍耐是苦涩的,但它的果实却是甘甜的。

5、我们之所以产生嫉妒的心理,是由于社会的欲望,而不是由于原始的本能。

6、宁可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也不要使他为了学到这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

7、一个人的心是只服从他自己的,你想束缚它,结果却释放了它;如果让它自由自在的话,你反而把它束缚得紧紧的了。

8、上帝造就了我,而我却将模子打破。

9、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

10、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11、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12、我们在路上不是像驿夫那样追赶路程,而是像履行家似的沿途观赏。我们心中不只是想到一个起点和终点,而且还想到起点和终点之间相隔的距离。对我们来说,旅行的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13、你什么也舍不舍牺牲,结果你什么也得不到,由于你一心追逐你的欲念,结果你是永远也不能够满足你的欲念的。

14、大雨可以延迟我们到达的时间,但不能阻止我们前进。

15、如果你的目的只是想到某一个地方去,你当然可以坐驿车,但是,如果是为了游历,那就要步行了。

爱弥儿读后感 (篇7)

爱弥儿读书报告5000字篇1

提起《爱弥儿》,这本书是一本教育名著,作者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不得不说的是书中的很多教育观点对现在的教育有很大的冲击力,细细品味起来,对其中的两个观点不免有了些感悟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观点:应该怎样对待一个“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顺应孩子自然的发展,不能把它绑的一动不能动。要让它能自由活动。

开篇的第一句话“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作者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应从儿童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出发进行教育,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与此同时这句话也给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是自然界的产物,包括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专属品,也不是教师的教育物,不属于任何人。所以我们的教育不是要将知识技能强教于孩子,而是教育孩子如何利用好自然,通过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会,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卢梭提到,每一个学生,在他身上都有三种不同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其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受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有在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唯独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如何把这三种教育配合一致,在孩子身上产生意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第二个观点:怎样对待孩子的哭?不能让他最后养成用哭来命令你做事。这样易养成孩子从婴孩期的任性。文中提到如果他天生就爱无缘无故地啼哭,我就让他白白地哭一阵,得不到一点效果,这样,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眼泪。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马上就跑到他的身边。不久以后,他呼唤我的时候就将采取停止啼哭的办法,或者,要哭也至多只哭一声。因为,孩子们是根据信号可以感觉的效果来判断其意义的。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满足他,孩子就会成为家中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一哭你就训斥他,孩子就会成为卑怯、胆小的小奴隶,孩子有这样的行为,其实背后是成人的态度与行动所造成的。孩子摔跤同样如此,成人镇静,孩子也会很镇静,会勇敢地面对痛苦,而一旦成人急急忙忙地样子,孩子会更加害怕,更加觉得疼痛。再比如:当婴孩使劲伸手想拿东西的时候,因为拿不到,使劲地哭闹,或者他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手里去,又或者在命令你拿给他,作为成人又会怎么做呢?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孩子抱到他想要的东西那里,这样孩子就不会支配或依赖成人,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爱弥儿读书报告5000字篇2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一个观点:要按照儿童的天性自然地发展,这句话我很赞同。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此刻年轻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思考孩子的想法。就应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而社会对孩子任何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儿童并不是能够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理解世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的教育,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

作为一名教师,我就应清醒地认识到自然教育观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赋,让孩子的心贴近自然,让孩子在自由的空气中成长。

爱弥儿读书报告5000字篇3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纵使人性本善的理论是高尚的,但是从时代的立场来看,从进化的发展史来讲,也是不科学的。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样的去做,我们也不是有意的去让人性善的东西变坏,也不愿意去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更不愿意让自然的生物变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没有教我们如何走捷径,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们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爱弥儿》认为我们生来软弱,生来愚昧,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育不同而互相冲突的话,那么对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种教育都趋向于同一个目的的话,那么他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爱弥儿》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

爱弥儿读书报告5000字篇4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述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部书不仅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资料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潜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透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感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之后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个性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带给了极可贵的启示。

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状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超多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个性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透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爱弥儿读书报告5000字篇5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述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部书不仅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资料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潜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透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感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之后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个性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带给了极可贵的启示。

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状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超多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个性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透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爱弥儿读书报告5000字篇6

《爱弥儿》是一本不寻常的教育著作,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纵使人性本善的理论是高尚的,但是从时代的立场来看,从进化的发展史来讲,也是不科学的。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当然,如果我们现代的教育不顾天性的发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儿童灌输,是错误的;但像卢梭所说那样放纵天性而忘掉社会需要,同样也是行不通的乌托邦。每一个国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规律需要的人才来塑造人,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创造了我们,但是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样的去做,我们也不是有意的去让人性善的东西变坏,也不愿意去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出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更不愿意让自然的生物变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没有教我们如何走捷径,我们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们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爱弥儿》认为我们生来软弱,生来愚昧,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这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育不同而互相冲突的话,那么对他的教育就不好;如果三种教育都趋向于同一个目的的话,那么他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且《爱弥儿》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

对于这一点我是举双手赞同的。现代的社会给我们这些在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太大的压力,把培养人的功与过全都规因到老师的身上,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教育工作者不单只是我们这些在校的教师,还包括家庭里的父母亲长辈等。纵使我们学校的老师要负起全部的教育责任,我们也只是卢梭所说的三种教师当中的一种教师,而不可能做到是三合一的全能教师。社会应当重视家庭教育像重视学校教育一样来对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从心理上放弃,有些家长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希望老师帮他们把子女培养成龙成凤。其实当一个孩子从父母的手上交到老师的手里的时候,这个孩子基本已经成型。打个比方说,当我们见到一个还没有接触学校教育的孩子时,从他的行为举止就可以基本判断出这个孩子是什么性格的人;当老师的工作只是对他进行改造,好的保留鼓励发展,不好的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剔除,我觉得教师的工作就是一个补救的再生产的工作,原材料已经定了,教师唯有呕心沥血地通过一些艺术工作让这个材料变得更加的完美。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责任,像我一样的千千万万的教师,当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着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尽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养出社会所满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会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教师,我们的教师确实是一个很伟大的人,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我们虽然愿意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但是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承担起全部的责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请支持我们的学校教育,一起来当园丁,共同携手创造更美好的园地!

爱弥儿读书报告5000字篇7

卢梭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成为一个与自然相一致的名副其实的人。在他看来,教育是一门艺术,它必须把自然、人为和事物这三种教育协调配合。而人的器官和能力的自由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学习利用这一种器官和能力发展是人的教育,从周围事物经验中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所以必须使事物教育和人为教育适应于自然教育,应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的天性,而不是适应他本身以外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目标—自然人。卢梭的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一代新人。卢梭的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他不被欲念、偏见、权力所指引,而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心去想、用理智去判断、不为其他因素所控制。这也正是卢梭倡导教育要遵循“自然”原则的根据。接下来,我就来谈谈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

其次,自然教育还要求“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即“按照孩子的成长和人心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教育”,使儿童的本能、天性得到发展,合乎自然地成长为一个知道如何做人的人。因此,作为教师,作为父母都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那就是教给孩子生活的技能,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这样,当孩子走向社会,无论在何时他们都会有目标,能为了理想而奋斗,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至于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经院主义脱离实际、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亲自动手取得对事物的观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卢梭还非常强调阅历的重要性。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使用我们的器官、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对于生活的感触,我们还要用行动多多增加自己的阅历。生活的最有意义的人,并不是活得年数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触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到了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意义的生活的话。

教会孩子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通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林斯基据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

爱弥儿读书报告5000字篇8

在《爱弥儿》这部作品原序中,作者有着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身患一种能够治好的病;我们生来是向善的,如果我们愿意改正,我们就得到自然的帮忙。思考社会教育中有关这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能感受很多作为教育者应当具备一些基本观念与思想。教师务必受过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学生,才能担负起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历史职责。

一个好教师就应具有哪些品质,人们对这个问题是讨论了很多的。人天生具有自我实现和向善的倾向,只有带给适宜的环境和社会,人性就能向善、美的方向发展,人总是追求自我完善的。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教师就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教师不仅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就应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教师也不再是过去的“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而是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取。

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这就提示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力求做到以下几点: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取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取;教育中要个性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要建立民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来说,有着几个方面要做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扬教育民主,教师要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矛盾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怎样处理好这些矛盾;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加强学生的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多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在教育中,认识到学生是发展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同时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注意到了以上几点,才是为教育真正的开始做好准备。

爱弥儿读书报告5000字篇9

最近在看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其中有一部分关于孩子啼哭的论述,觉得对现今年轻的父母教育孩子很有裨益,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孩子啼哭的原因

孩子觉得有所需要,然而自己又不能满足这种需要。如饿了、渴了、太冷、太热等自然原因,自己解决不了,于是通过啼哭表达出来。又如需要活动或休息,而大人却硬要他休息或打扰他,于是就啼哭。

当大人研究不出孩子需要什么,或者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时,孩子就会继续啼哭。大人感到厌烦了,就哄哄他,好叫他闭嘴,不再啼哭,要不就轻轻地摇他,或者唱个歌儿催他入睡。如果孩子还啼哭,大人就忍耐不住了,于是吓唬他,甚至打他,孩子或许会马上闭嘴不哭,但隔一会儿,他又会大哭起来,并且哭声中包含着怨恨、愤怒和失望,时间长了孩子就形成易于激动和愤怒的性情。

二、孩子啼哭的本质

孩子起先哭的几声,是一种请求,如果大人不提防的话,它们马上就会变成命令。孩子的啼哭,以请求大人帮助他们开始,以命令大人伺候他们告终。孩子起先是想依赖,随后才想驾驭和使役大人。不过,这种想法的产生,其原因不是孩子的需要,而是由于大人的服侍。

当孩子知道,你要他不哭必须付出代价的时候,他不会随便要一点点价钱就了事的。到最后,他索取的代价竟那么高,以至于你付不起。这样一来,如果哭了一阵达不到目的的话,他就会拼命地哭,弄的精疲力竭。

一个孩子如果长时间哭个不完,其原因既不是受到了束缚,也不是因为生病或缺少什么东西,那么,这样的哭就只是由于习惯或执拗的脾气。

当孩子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所以他以为他是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在伸手的时候那就不是他弄错了距离,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它拿给他。

三、大人的对策

在上述第一种情况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只是假装没有听见,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须趁早使孩子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听他的命令的。[迷你句子网 jZd365.Com]

唯一能够纠正或防止孩子啼哭的习惯的办法,就是任他怎样哭,大人也不去理他。孩子开始尝试的时候,是很顽强的,但是如果大人坚定的程度比他倔强的程度还大的话,他就会打断念头,不再来这一套了。

此外,当孩子由于胡闹或倔强任性而啼哭的时候,用一个吸引人的玩具去分他的心,使他忘记了哭。但重要的是,不要使孩子发现你是有意分散他的心的,要让他在玩的时候不要以为你是在注意他。

爱弥儿读书报告5000字篇10

《爱弥儿》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重要著作。该书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它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爱弥儿》出版后轰动了整个欧洲,影响巨大。

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卢梭的《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

爱弥儿读书报告5000字篇11

卢梭写的《爱弥尔》一书,在我所看的教育专著书籍中,属于非常清新的、非常有自己独特见解的著作。卢梭写于1762年的《爱弥尔》,虽然经过了漫长的风雨考验,但是直到如今,依然焕发出它迷人的光彩。对于一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需要从教育的原点出发,在实践中探索,在且思且行的过程中,再次回到教育的原点思索思索,这是十分有益的。

卢梭的《爱弥尔》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我对这本书上的很多观点很感兴趣,如文中的:“要爱护儿童,帮他们做游戏,使他们快乐,培养他们可爱的本能。你们当中,谁不时刻依恋他始终是喜笑颜开,心情恬静的童年?你们为什么不让天真烂漫的儿童享受那稍纵即逝的时光,为什么要剥夺他们绝不会糟蹋的极其珍贵的财富?他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也好象你们一生的最初几年一样,是一去不复返的,你们为什么要使那转眼即逝的岁月充满悲伤和痛苦呢?”

《爱弥尔》也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十分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这正提醒了我们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热爱学习,主动地去学习。

爱弥儿读书报告5000字篇12

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最好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的行为,在这点上我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就应透过游戏持续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我们此刻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

卢梭的《爱弥尔》,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明白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到达需要和供给的平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我发现此刻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就应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就应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环境下都能够生活。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好处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一向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好处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哩。

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透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就应从我做起,从这天做起,摒弃传统观念,顶住“外行”的压力,冲破看人、用人的牢笼,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教育就会真正成功,中国的教育才会立于东方不败之地。

爱弥儿读书报告5000字篇13

印象中“爱弥儿”一词在大学时期的课堂、教材和试卷上频频出现,当时对于《爱弥儿》一书的认知仅限于“卢梭的一部关于教育的著作”,除此之外并无更深入的了解。踏入工作岗位后,无意间在当当网上再次看到《爱弥儿》,觉得熟悉又陌生,便想着入手“一读究竟”。

“那些聪明的作者总是致力于研究成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却从不问问孩子具备学些什么的能力。他们总是期待孩子变成什么样子的成人,却从不考虑在变成成人前孩子是什么样子。”翻看续页,这段文字就像一把刀子扎在我的心上,这不就是毕业初期的我吗?一心想着到底该如何教孩子才会懂,却未曾去深思孩子到底该如何学才能更快乐。

孩子哭了,作为家长,你会怎么办?

奶奶选择赶快安抚或是尽力帮助,去做一些让孩子开心的事,马上满足孩子,让孩子觉得一哭就能解决问题。爸爸首先想到求助,无人帮助时,再去做一些让孩子可能开心的孩子。孩子哭了,很多时候,为了让他们平静下来,我们会抱抱他们,抚慰他们;安抚无果,我们会吓唬他们,甚至打他们。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对我们下命令,就是我们让他们服从命令。因此孩子最先习得的不是支配别人就是受人支配,还不知道怎么说话,就会命令别人了;还不知道怎么行动,就会按照别人的意思行动了。不是我们屈从于他们,就是他们顺从于我们自己的一时念想。

孩子哭了,妈妈则先了解原因,观察孩子并确认孩子是否需要帮助,如有真正需求,及时认可并立刻满足需求。摧毁一个人的最快方法,是让他想要什么就立刻得到什么,因为所有欲望得到满足就会觉得生活安逸,欲望便随之日益增长。待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绝他的要求,而这样的拒绝完全出乎孩子的意料之外,后果便不堪设想。

发展,顺应自然;教育,回归孩子;成长,遵循规律。

人总是强要淮北的土壤生淮南蜜橘,强要淮南蜜橘结在淮北的苦枳之上,但是气候、风雨和季节等自然条件,他们通通不管;新生儿离开母体,还没有开始活动和伸展他的四肢,就又被放在床上固定脑袋、伸直双腿、用各种各样的包布和带子将他们束缚起来,殊不知新生儿需要活动并伸展他们的四肢,才能让四肢不会因蜷缩太久而感到麻木;想要孩子身体强壮、自主独立,却不训练他们忍耐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事事包办代替。想努力改善自然,却时时刻刻破坏它;想努力培养孩子,却时时刻刻限制他。蜜橘生长,要顺应生长环境;孩子成长,要遵循发展规律。

爱弥儿读书报告5000字篇14

《爱弥儿》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所著的一部关于教育的名著,主要记叙了一名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的人生经历,把他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教育经历等从客观的角度记录下来,是一部值得珍藏在心中的教育理论著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和家长阅读的经典。

“当一个孩子希望得到他所看见的东西的和别人准备拿给他的东西时,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给他。”这是整本书中让我触动的第一句话。教育应该是让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可以独立生活的人,不管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教育都应该是长远的、可持续的,孩子将来必定要独立面对生活,因此,孩子从小不能过于娇惯,良好习惯和行为的养成是他们将来耐以生存的根本。孩子虽然还不理解什么是依靠,什么是独立自主,但是孩子可以从潜意识里形成良好的习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由父母帮忙解决,那么他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长远”的影响,长大后遇到困难也没有勇敢面对的勇气;反之,如果父母从小让孩子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孩子长大后遇到事情不会第一个想到求助,而是独立面对,这样的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加迷人的魅力,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善于巧妙的将生活安排妥当,即使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巨大的挫折,也不容易被击倒。书中,另一句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一个孩子受了什么样的创痛,当他独自一个人的时候,除非他希望别人听见他在哭,他是很少哭的。”孩子喜欢用“哭”向他人传递自己“委屈”的心情,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同情,对于某些轻微的情况,孩子是要独立面对的,作为教师和家长对于孩子的的“信号”,要用恰当的方式回应,善于鼓励孩子独自面对一些能够面对的情况。

这一篇仅仅是阅读一部经典的最初体验,书中还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语言,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

“在道德教育方面,只有一条既适合于孩子,而且对各年龄的人来说都最为重要,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

“无论做任何游戏,只要我们使他们相信那不过是一场游戏,他们就会毫无怨言,甚至还会笑嘻嘻地忍受其中的痛苦的。”

爱弥儿读书报告5000字篇15

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资料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让爱弥儿从游戏、种植、木工劳动中学习,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需要的是感官体验带来的欢乐,游戏便是实现这一欢乐最好的手段了。我国伟大的作家鲁迅说过,游戏是孩子最正当的行为,在这点上我跟卢梭的看法是吻合的,卢梭也认为一个孩子就应透过游戏持续着活泼的性格。

但是,我们此刻的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过于迫切,要自己的孩子在尽可能比别人少的时间里完成比别人更多的知识的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部分游戏时间。我们学校的教育,无论是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甚至幼儿园教育,似乎就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迎合社会、家长的一时之需。

卢梭的《爱弥尔》,能够看作是一部对人性的教育。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一向以来我坚信:人理解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幸福。贯穿卢梭论教育的是“自然教育”的观点,即按照儿童的自然天性进行教育。我们不妨将卢梭的“自然教育”拿来使用,让孩子顺从“自然”的发展,不要让他们过早地明白与他们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是让他们尽情地游戏,这样才能到达需要和供给的平衡,才是自然地发展。

我发现此刻的家长似乎把学习成绩认为是与孩子唯一有联系的事情,“其它的事你就别担心、别操心”,但孩子们真正就应得到的是什么?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就应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环境下都能够生活。

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好处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虽然年满百岁才寿终而死,也等于他一生下来就丧了命,如果他一向到临死的那一刻都过的是最没有好处的生活的话,他还不如在年轻的时候就走进坟墓好哩。

教会学生去体会生活,去思考,去发现美,去审视丑,能够透过思考发现活着的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即使他将来做铁匠,也要是一位能够理性思考的铁匠。我想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的价值所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就应从我做起,从这天做起,摒弃传统观念,顶住“外行”的压力,冲破看人、用人的牢笼,以人为本,充分挖掘每个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样,教育就会真正成功,中国的教育才会立于东方不败之地。

爱弥儿读后感 (篇8)

《爱弥儿》是一本关于教育思想和方法的经典著作,书中的主人公爱弥儿是一个孩子,通过他的成长历程,阐述了作者卢梭对于教育的理念和观点。这本书不仅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对于我们理解教育、儿童发展和社会关系等方面有着深刻的启示。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卢梭对于儿童自然发展的尊重和保护。他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让孩子们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由地成长,而不是被束缚在各种规定和限制中。这种理念让我对于当前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反思,也让我更加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除了对于儿童自然发展的关注,卢梭还强调了教育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他认为,教育应该为孩子们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让他们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素质。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孩子们的社交技能、情感智商和创造力等方面的能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作者对于性别平等的关注。他认为,性别不应该成为限制孩子们发展的因素,男女应该平等地接受教育和发展。这种观点让我对于性别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产生了反思,也让我更加关注性别平等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爱弥儿》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让我对于教育、儿童发展和社会关系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它提醒我们,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为孩子们的未来做准备,同时也应该关注性别平等和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希望我们能够在教育中实践这些理念,为孩子们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爱弥儿读后感 (篇9)

《爱弥儿》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所写的一本教育哲学著作,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他对一个虚构的孩子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所接受的教育。第五卷是这本书的最后一卷,主要讨论了爱弥儿成年后的职业选择和社会责任。

在第五卷中,卢梭认为,爱弥儿已经成长为一个有理性、有道德、有文化素养的成年人,他应该承担起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责任。但是,爱弥儿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呢?卢梭认为,爱弥儿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天赋来选择职业,而不是被社会所强加的职业。他认为,只有当一个人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时,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潜力,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讨论职业选择的同时,卢梭还谈到了爱弥儿的社会责任。他认为,爱弥儿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他强调了爱弥儿应该具备同情心、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等品质。

在阅读第五卷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卢梭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智力和实践能力,让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文化素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这种教育思想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卢梭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关注社会的发展,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这种关注社会的责任感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总之,《爱弥儿》第五卷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了卢梭的教育思想,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社会的关注和责任感。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们的教育和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

爱弥儿读后感 (篇10)

读卢梭的《爱弥儿》有感

一开始,我知到卢梭在中学历史课本上。他是18世纪法国近代资产阶级的进步思想家,是启蒙运动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对近世宗教、社会、文化的改革都做出了伟大的启发和指导,而《爱弥儿》这部不朽的作品,是卢梭在教育领域的伟大贡献。他的这部《爱弥儿》被称为教育学三大里程碑式的巨著之一,成为人类教育历史上最珍贵的遗产。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开始阅读《爱弥儿》这本书。起初我只是抱着完成作业的心态想着随便看看就好,毕竟像教育专著这类书肯定是很枯燥乏味的,但是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被作者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及里面许多关于具体教育内容的理念所吸引,以致使我有一种冲动——想要把里面好的教育理念都用笔摘录下来。但是后来发现,自己想要摘录的实在是太多了,书中的很多理念对作为师范生的我来说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于是我决定慢慢看,边看边把好的理念记在心里,边看边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阅读《爱弥儿》这本书之前,我已经学习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而本书中,他正是通过虚构小说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的教育历程,来系统地阐述他的教育主张,其核心内容是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卢梭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提出了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共分为五卷。由于个人阅读进展缓慢,我在这里主要为前两卷书中涉及的一些想法做自己的阅读体验。

卢梭第一卷主要论述如何对两岁以前的婴儿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够自然发展,获得真正的自由。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极富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正是卢梭崇尚“天赋人权”,人性本善的体现,但是这句话未免过于极端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我想就没有“教育”什么事了。

他指出每个人的婴儿时期都由三种教育来培养“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正是在自然、人和事物三种机制共同作用下,才达到了教育人的目的。卢梭认为“新生的婴儿需要伸展和活动他的四肢,以便使它们不再感到麻木”,所以他反对用襁褓包裹着孩子,认为这样残酷的束缚,会使他们的关节僵硬,会影响孩子的脾气和性格。对于这一点,我认为给刚刚出生的婴儿使用襁褓是需要的,也是应该的,当然前提是襁褓要足够的宽松舒适。

此时,他们非常脆弱,需要一个从母亲的肚子适应外界的过程。就像刚初生的宝宝总是像个小老头一样皱巴巴的,但过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变得可爱可爱。我认为这个阶段是适应过程。另外,我们的先人之所以发明“襁褓”这一东西,肯定是有一定道理的。这一阶段结束后,他们应逐渐缩短婴儿期,慢慢换上宽松的衣服,躺在床上,像卢梭梭提倡的那样,自由地伸展和活动四肢。

其中,卢梭主张对母亲负责,亲自照顾孩子,亲自哺乳。因为在他看来,这关系到整个道德秩序的变化。但是如今,母亲不亲自授乳的风气已经确立,她们往往请保姆来执行自己的使命,从而出现母不母,子不子的情况,我所看见的,绝大多数孩子都是一出生就喝奶粉、由爷爷奶奶等老一辈人照看,很少有母亲愿意亲自花时间和精力去授乳哺育。

但是母亲的授乳哺育对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弗洛伊德曾提出“口欲期”这一阶段,即婴儿通过吮吸母乳而获得口唇的愉快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寻求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从而获得一种全面的生存安全感。这一阶段也是建立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对社会产生信任感,从而形成自信性格的重要时期。

但是,我们也应该坚持适度的原则,这将对我们的口欲需求产生负面影响。而在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我认为作为一个母亲,为了孩子的健康,她应该努力追随卢梭的理念。

同时,卢梭认为“由明理有识而心眼偏窄的父亲培养,也许比世界上最能干的教师培养还好些,因为,用热心去弥补才能,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热心的。”此话一语中地,再能干的教师也代替不了父母的说教。父亲应该主动承担起教师的责任,因为他的血缘关系使他比别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但是显然,中国的很多父亲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观念中更多的是孩子应该由母亲照顾,有的则借口工作忙而不愿履行,致使孩子与父亲的亲情逐渐淡化。试问这样一个缺少爱、与父亲都不亲密的人,如何来爱别人?如何做到与他人友好相处呢?

另外,卢梭还提到“不要过于关心孩子,营造舒适的生活而实际是给他们的以后准备苦难”、“娇生惯养的孩子比其他的孩子死的还多一些”。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他们在培育孩子的时候,不仅过分依从孩子的要求,还处处对孩子呵护有加,不让他们面对一丁点风雨,将他们养在温室里,禁锢在安全无恙的环境中。在卢梭看来,这样的做法是一个大错误。没有经过适当锻炼和适应的儿童缺乏适应自然的能力。今后,走向社会会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

事实上,父母的辛苦工作违反了正常的自然规律,这也是孩子最终受伤的原因。

这一卷中卢梭也对教师提出了一些要求,“一个好老师应该具有哪些品质?... 我们要求的第一个品质是,他永远不会成为一个可供出售的人。

”如果确保不了教师的品质的话,那么他不仅教不好学生,还会使学生身心受到伤害。当代社会对教师的需求是越来越大,因此很多人都冲着这个“铁饭碗”盲目的选择教师这个专业、职业,他们中肯定不乏品质存在缺陷的,不然也不会出现那么多“虐童”事件,因此应该严格教师的素质要求。首先教师必定是一个爱学生的人,如果不具备这一点那么他就注定成为不了一个合格的教师,然后注重品质是关键,其次便是自身的受教育程度了,“教师必须受过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学生……把孩子教给一个连他本身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的人的培养,又怎样能培养得好呢?

”卢梭的这些教师观也是当代教育所推崇的,但是试问,有多少教师真正做到了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第二卷主要论述了两岁至十二岁儿童的感官教育。卢梭不主张爱弥儿在这一时期接触书籍。“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看作**,把孩子看作孩子。

”卢梭遵循自然天性的教育,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但是,随着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大,许多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于是过早的、盲目的去考虑教育问题。让一点点大的孩子去上各种辅导班,还要去学各种特长,更甚者,家长之间因为所谓的面子,互相攀比,一定要让自家的孩子比别人的强。

他们认为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他们根本不关心孩子们的愿望,这给他们的身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所以小孩子小时候就背着沉重的书包,穿梭于各种辅导班和特长班之间。这样的孩子能快乐吗?过早地让孩子学习很多原本他们这个年龄不应该学习的东西,这样泯灭孩子天性的教育方式,如果角色转换,让家长们去承受,他们又会作何感想呢?有些家长肯定会说,这是为了孩子好。

但是,我想说的是,不要把你的梦想强加给你的孩子,多听听他们的声音!

卢梭认为,在孩子们头脑中还没有各种能力和理性之前,不应该教他们道德和知识。理性教育应以感觉经验为基础,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运动等,包括对他的衣食住行进行规范。“儿童时期就是理性的睡眠”,卢梭反对**干预、灌输、压制的教育方式,主张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给他们一个快乐、自由的童年。

这样的观点从儿童角度来看固然是再好不过的了,但是我认为,可以在这一阶段的后期适当的教授他们一些简单通俗易懂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我想如果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什么知识也不懂,未免太可笑了。

另外,卢梭指出儿童“他可以提出要求,但不能发布命令”“绝不能因为他要什么就给什么,而要看他是不是确实有需要”,现今中国家庭大都对孩子“唯命是从”,那些被捧在手心上的小公主小皇帝们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待遇,使他们养成了依赖、指使他人的不良习惯。看到什么自己喜欢的就一定要得到,得不到就用哭的形式来反抗……这样的现象生活中屡见不鲜。其实家长应该完全放开手来,应该让孩子多自己动手去体验生活,多锻炼学会自己探索,“要使他在得到你的帮助的时候有一种羞愧的感觉,从而渴望自己能够及早地体体面面自己做自己的事情”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意识、自理能力。

从这本书中,我受益非浅。我清楚的认识到,让儿童顺应自然本性发展有多么重要。我们不能以任何理由违背孩子的自然成长。

爱弥儿读后感 (篇11)

爱弥儿读后感1如果想了解卢梭,不读他的《爱弥儿》是不会深刻理解他的教育理念的。这本书1972年就发表了,在七几年的中国教育在做什么?即使在现在的中国,提倡素质教育这么久了,提出以人为本这么长时间了,却在实际中仍很难做到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

卢梭提倡的自然教育,让我很有感想。他不赞同对孩子进行超出其年龄接受能力的教育,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很多家长也知道看书充电了,大家生完孩子,甚至孩子还没有出声呢,就开始研究教育的问题,这是个好现象,如果人人都能这样的话,我似乎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可是很多人是很盲目的,他们不了解孩子目前的年龄应该能接受多少,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甚至真的把自己的看成了神童,他们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今年13岁考长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那个男孩,于是“背古诗”、“认汉字”、“学英语”、“学钢琴”……这一切计划都给孩子制定好了,并且是提早叫孩子去学习,这是不科学的,让一个2、3岁的孩子去学钢琴,相信这个孩子不会成为朗朗,反而会扼杀了孩子的兴趣,在这一点上,我很同意卢梭的观点,让孩子学***表让他提早学不该学的东西。和这些比起来,“学吃饭”、“学生活”、“学与人交流”似乎更重要。

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不去过那种依**厚禄的寄生生活,不受权贵的奴役,自由自在地享受大自然赋予的权利,人人平等,互助互爱。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小学生课堂上的一个现象:许多孩子不比学习好,他们的包是名牌,他们的杯子是最先进的,他们的家庭在汽车运输上更有效一些班级内部关系不和谐、不平等、不互助:

同桌没有带水彩笔,却不愿意借给他,别的同学因为说了自己几句不好听的话,自己就大发雷霆,要求家长来学校为其撑腰……这些不好***要我们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去引导纠正。

卢梭认为,只有通过这些博爱、平等和自由的教育,才能使儿童的心灵摆脱宗教偏见,尽早发展控制自身自由和体力的能力,保持自然习惯。长大**后,他将善于选择一个好的制度,不受奴役地经营一小块土地或一个作坊,追求自己的幸福。卢梭的这些教育思想,虽然很朴实,但是却是我们教育者一直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在1972的法国,网,卢梭的思想对于当时的封建**教育和宗教教规无疑是有力的批判,对于启发第三等级特别是资产阶级起来反对封建**的斗争,具有相当大的鼓舞力量。

此时,我也想到了一些小的建议:家长、老师可以组织孩子拿出自己的零花钱去市场批发一些圆珠笔、小饰品,让孩子在闹市中心区义卖,换来的钱去捐给需要的人们,如果孩子比较小,家长可以在孩子后面偷偷的看着、支持。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经济头脑和能力。不是一石二鸟吗?

爱弥儿读后感2这段时间认真阅读了卢梭所著的《爱弥儿》,书中阐述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点,使我受益匪浅。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这种自然教育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我们应该让孩子们从个人活动中获得知识。

冰心曾说:让孩子像野花一样生长。蔡志忠也曾经说过:

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很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里,也使他养成长期关注同一件事的习惯的好使机。

”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做好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点。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因此,兴趣是前提。如何培养孩子对事物或学习的兴趣?我认为我们应该保持孩子们对事物或学习的好奇心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比如,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老师不应该吝啬于自己的欣赏,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当孩子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自我不断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修养的过程。

卢梭说:在儿童期,不要给孩子讲道理,那样只会使他觉得“道理”令人生厌,从小就对“道理”产生反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我们必须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的基础上,充分了解自己的独特天赋,因材施教,才能使薪酬得到回报。

在教学中,我经常和学生讲道理,但我觉得效果不是很好。卢梭的这个观点,对我启发很大。学生年龄小,对一些道理不能真正理解领悟。

对他们讲道理,不如认真观察他、了解他,尽可能让他的心灵只关注快乐和玩耍。在快乐和玩耍中学***。对他的一些缺点或错误,要谋定而后动,就像一位良医,不会糊里糊涂开药方,一定是在研究诊断后才开始**的。

卢梭对男孩和女孩的不同教育方法也对我有所启发。卢梭说,要教育女孩,只要告诉她,别人怎么能看她,把她们管理好。而对男孩如此,则如对牛弹琴。

我原来在教育学生时,也特别注重因材施教。然而,很少有人想到对不同性别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今后,我会积极采用我学到的好的教育方法。我想学生们会更方便,效果会更好。

这本书使我学到了许多教育学生的新思想,收获颇丰。今后,我要更加重视儿童的教育方法,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积极发展。

爱弥儿读后感3《爱弥儿》是法国教育家卢梭的名作,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国家,影响巨大。这本书能深深地打动人们的心。我写下了几个方面的深情。

教育目的:“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人才器官的内在发展是对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对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中获得良好的经验,这就是对事物的教育。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是由这三种老师训练的。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良好的教育的。

”培养什么样的人:“生活,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从我门下出来,我承认他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战士,更不是和尚;他首先是一个男人:

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无法使他改变地位,他始终将处在他的地位上。”“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就开始教育自己;我们的教育从生活开始,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是我们的保姆。”

怎样教学生:“应该教他**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问题不在于阻止他死去,而在于教会他如何生活。

生命不是呼吸,而是活动,也就是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情,我们的才能,以及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存在的所有部分。活得最有意义的人,不是这个年龄活得最多的人,而是对生活感受最深的人。”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压力都不小,特别是中国的孩子,从小就面临学业的巨大压力。

很难进入大学,然后面临就业的压力。目前,大学生和研究生失业现象普遍存在。不久前,有大学生自杀。去年,也有研究生自杀的报道。卢梭的教育观点是,要从小培养孩子吃苦耐劳。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生活,如何面对挫折。

爱弥儿读后感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