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高分范文网 >读后感 >导航

读后感流浪地球

发布时间:2023-04-21

读后感流浪地球5篇。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阅读作品之后,能深刻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是时候联系实际将心得写成读后感了,你会选择收集作品模板来帮助你写作嘛?高分范文网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读后感流浪地球”,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读后感流浪地球 篇1

原著和电影的人性对比

电影过后来看的小说,改编确实是有不一样的,不变的是浩瀚的宇宙和强大的物理知识助力,差太多的是电影的人性和原著的人性对比。

或许是因为吴京,电影仍以爱国为主基调,充满了英雄主义和团结友爱的味道,包括以李光洁为代表的执行者,以吴京为代表的操纵者,还有韩朵朵等一类普通人。电影让我不悦的两个地方,一是韩朵朵想全球人民广播,此处尬的我想躲避;二是所有人叠加推原石,这种受力方式让我很怀疑,在前面位置的不会被“推死”,还能推动原石?相反原著中的人设就要合理得多。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理,安全,感情,尊重和自我实现,只有满足了物质生活才会有精神生活的丰富。当地球都在流浪,仅仅满足了生理需求的人们又如何生出更伟大的情愫呢?

原始人就住洞里,我们又住洞里了。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这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关注,渐渐从本质上改变了人类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生活,对于爱情这类东西,他们只是用余光瞥一下而已,就像赌徒在盯着轮盘的间隙抓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

在这个被发动机推动的地球出轨的时代,人们的出轨也变得无足轻重了,同样无足轻重的还有营救顺序,作为个体的死亡或消失。

地球仍在流浪,当与人马座相遇时,哪三科金色的太阳又将毁灭第几号文明?在三体文明中,需求层次理论是否又试用呢?继续在刘慈欣的小说中探索吧。

读后感流浪地球 篇2

身为一个不称职的刘慈欣的粉丝,电影的热度让我在看完《流浪地球》电影后翻开了原著。可能是之前《三体》和《时间移民》的关系吧,总觉得大刘的作品应该有一个宏大的世界观乃至宇宙观,很长时间的过程,几代人的变迁,又如何会拘泥于一个时间点写一部英雄向的小说呢。果不其然,文字的表达和电影毕竟是不一样的。

电影《流浪地球》:美国科幻大片真得不要太好看哟,我对科幻电影的爱日月可鉴(虽然如今穷到买不起电影票),当看到这样一部《流浪地球》真的是感动的,看电影的第一眼便知道这真的是良心之作了,场景里冰冻着的著名建筑,刘培强刘启父子间的情感连接,王磊上尉对于职责的坚持和生命的责任无不令人动容。作为一部2h的电影,带着一份东方特有的对故土的眷恋流浪,何其浪漫。可是这样一部电影还是令我遗憾的,从韩朵朵那偶像剧般的呼吁到洛希极限计算的错误,我期待着更加成熟的国产科幻片。

小说《流浪地球》:小说的情节那自然是比电影丰富的,以一个人的一生作为时间跨度,以一个人的经历反映时代,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看电影时其实是有疑惑的,为什么要带着地球流浪?为什么希望那么珍贵?而文字是给了答案的,一个小小的生态球实验,一段绝望的滑雪比赛中邂逅的婚姻,一声“我的流浪地球”的呐喊。。。这般看似脆弱的人性和不灭的智慧,太阳氦闪,变轨加速,弹弓效应,让这部画面感极强的硬科幻小说耐人寻味。谁也不知道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坐在井底的青蛙虽然看到的蓝天很小,可是它抬头了,它想看,不是吗?

真的很喜欢大刘耿直的硬科幻小说,也很看好中国的科技和电影业,《流浪地球》就是那希望。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读后感流浪地球 篇3

刚刚看完了《流浪地球》,原著。因为今天上午看了电影,被感动。

原著很短,仅花了一个小时10分钟就看完了。反而还不如电影时长。

看完原著,发现电影很短,它仅仅只是《流浪地球》这本书里,短短的、小小的一段。

看完了电影和原著,发现地球很小,比起宇宙的广袤无垠,它只是一粒尘埃。发现人类很小,比起“流浪地球”一千多年的航程,比起这个世界,一个人的存在,其实无关乎大局。

但是,看电影时的感动,是真实的。触动在那些为了人类未来牺牲的“渺小”上,触动于那些坚持相信明天,坚持希望的身影上。

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影片,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书籍。

宇宙的广袤无垠,它不会在乎太阳怎么样,地球怎么样。太阳和木星的巨大与壮硕,它们不会在乎地球怎么样,人类怎么样。

但是,我们需要在乎自己,在乎那存乎一心的希望,那万众一心的未来。

看完电影与原著,心神离开宇宙,离开木星,离开地球“流浪”的那条漫长而遥远的航线。

我回到我自己,我清楚的知道,这一切其实都理我很远很远。我也仅仅只是地球上一粒小小的尘埃。

但我不能因为自己是一粒尘埃,就放弃希望。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新年都要过了,春天还会远吗?

——夜阑19.02.10

读后感流浪地球 篇4

我们都知道,一个恒星的最终宿命是灭亡。科学家们早就作出预测,太阳将在50亿年后爆发成为红巨星,那时水星金星都将被吞没,而地球上的一切也将不复存在。

虽然听着很可怕,但这并未引起我的不适,因为这是50亿年以后的事了,遥远得让我无法想象。然而在《流浪地球》中,大刘将这一场景猛然间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及观众面前,让我们的心灵毫无防备地感受巨大的冲击和震撼。

昔日的人们早已习惯,在清晨的阳光中醒来,开启一个个温暖如常的日子。而到那时,太阳母亲已无法给我们更多庇护,地球像个无助的孩子,被迫踏上流浪的征途。苍茫宇宙,哪里是家?再完备的计划也满是未知与恐惧,因为相比无边的宇宙,人类,甚至整个地球,都只是再渺小不过的存在。

昔日的人们可以肆意在苍穹之下的原野上奔跑,而到那时,人们只能幽居于不见天日的地下城。在地下城内,人们也无时无刻不在担忧像岩浆渗入这样的灾难发生。而且,就连进入这样压抑的地下城的机会,也只能给予少部分人,更多的人连这一点点生的希望都无法得到,被永远地隔离在了铁门之外。

在这样的世纪灾难面前,个体与情感都只能为民族整体的延续让路,人们没有许多时间去悲伤,对个体的消失早已习以为常。到那时,唯有冰冷的秩序,才能为人类保存最后的力量。

这些场景无法让我置身事外,因为它描绘的正是我们的家园,地球的命运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书中发生的一切都不无成为现实的可能。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许真的要面对这一天的到来,多么残忍和决绝。

这些,就是我看完电影和原著后最强烈的感受。

在电影院里,当看到北京上海曾经所到之处已被冰雪尘封,看到一座城市转眼间的覆灭,看到无数个体为了人类的希望而无畏地走向生命终点……许多场景都让我心如刀绞。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大刘的作品。尽管对其中一些细节的设定存疑,但作为非科幻迷,我不想也不会像一些读者和观众一样从技术角度去批判其严谨性和逻辑性。作为一部出自中国的科幻作品,它已展现出作者对人类进程和整个宇宙的关注,并引起了我的思考,在我心里足以是一部巨著。

50亿年听着很久,但放在历史长河中看去,也并没有太久。但是不用过于悲观,在科技的不断发展下,也许未来真到那一天,我们早就有了多种解决方案。现在各国都在不断进行星际探索,这星星点点的微光不断连结起来,将会不断照亮人类文明的进程。

以及,从现在起保护地球并不是一句空话。愿我们都能感到生在如今的时代是多么幸运,都能珍惜现在的家园,让她不要在太阳还没来得及走到巨变之时,就已自我毁灭。

不要惧怕流浪,有希望的地方,就是家乡⋯⋯

读后感流浪地球 篇5

前天看完了书,今晚看了电影,觉得可以动笔了。先说说书与电影的区别,内容基本除了大背景一致外,没有太多重复的地方。这次的影版与其说是改动,不如说是续写,续写了一个在流浪计划下人们齐心协力克服困难的故事。

原著是一篇短篇科幻小说,不到一小时便可看完,但是原著的视角很大,让人看完了还得理一理思路。本书主要介绍流浪的背景、流浪计划的内容、后太阳时期人们的日常状态。其中有2个片断我印象比较深刻,第一个片断是主角的爸爸离开妈妈和小星老师一起,两个月后又重新回来,但是家庭中所有成员都没有过多关注这件事,大家更关心天花板上的全息影像。

引用书中的一段文字“在这个时代,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除了当前太阳的状态和地球的位置,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注意并打动他们了。”

另一个片断是主角在比赛中结识了新婚妻子,在经历空难后第一时间到基地找他的父亲,但是被告知父亲已经在执行任务时牺牲了。这件事情放到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是哭天抢地的事情,但是书上只用几行便带过了。“……但在基地,我只见到了追授他的一枚冰冷的勋章。这勋章是一名空军少将给我的,他告诉我,在清除地球航线上的小行星的行动中,一块被反物质炸弹炸出的小行星碎片击中了父亲的单座微型飞船。

‘当时那个石块和飞船的相对速度有每秒一百公里,撞击使飞船座舱瞬间汽化了,他没有一点痛苦,我向您保证,没有一点痛苦。’将军说。”

人类的苦难太过庞大,牺牲是常有的事,只要死的时候不要太痛苦便是一种幸运了。

说实话,不管是在看书还是在看电影,我都没有太多的代入感,因为我生于前太阳时期,我并不关心太阳,哪怕我刚目睹完电影里的灾难,我也不关心太阳。我关心的事情太俗,离人类的命运发展太远。我是万世沙砾中的一颗,今晚,只想有个好梦。

晚安。

读后感流浪地球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