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高分范文网 >读后感 >导航

最新《亲爱安德烈》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5-07

最新《亲爱安德烈》读后感通用。

我们可以从作品中获得哪些感悟写成读后感呢?通过阅读作者写的作品,获得不同寻常的心得感悟时。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是个不错的选择,有关“最新《亲爱安德烈》读后感”是高分范文网精心整理的内容。

最新《亲爱安德烈》读后感 篇1

就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个的例子。我的一个好朋友——××,平时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很优异,是他们班的班长,是一个有个性,有创意的女生,在他们班,她很受同学们的欢迎,有特别多的好朋友,活泼又开朗,但是,回到家中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沉默不语,每天回到家就埋头写作业,把自己闷在房间里,不喜欢和家人交流,把心灵的窗子也关得紧紧地,似乎不想让一丝阳光照射进来。在家中不喜欢和父母倾谈,她总是说与父母没有话题可聊,但是和我在一起时,她就有说不完的话题:学校发生的趣事、她的好朋友的情况、她在学校的表现等等。后来,我与她进行了很深刻的一次交流,才知道:××的爸爸又经常出差,所以没有时间与爸爸妈妈交流。

我和她是有一些区别的,我喜欢倾诉,总觉得快乐的事情应该与每个人分享,所以,我是很喜欢和爸爸妈妈聊天,他们知道了我的情况,也会很快乐,这就让我感受到父母其实很关心我,她们在倾听我的话,我们在一起学习,他们在陪伴我成长。而婷婷不喜欢与父母交谈,觉得自己与父母之间有代沟,无法沟通,因为现在的青少年都比较新潮,对网络的词汇比较熟悉,而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儿女到底喜欢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儿女又总是说些网络潮语,就导致家长和儿女只见没有共同语言,××的内心也就更加封闭了。

最新《亲爱安德烈》读后感 篇2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600字: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是我的语文老师推荐给我的。龙应台是此书的作者,台湾著名作家。她与分隔两地的18岁儿子安德烈共同创作了这本亲情著作。

在这本书中,让我思虑最多的是这样一章——《孩子,你喝哪瓶奶》。

在文中,龙应台设定了这样的一个情景——有两瓶奶,一瓶即将变质,另一瓶则焕然一新。她问安德烈:“你会先喝哪瓶奶呢?”我也这样问自己,我会先喝哪一瓶奶呢?

毫无疑问的,我会先喝新鲜的那一瓶。我只是在乎口感的好坏,因此并没有“先喝”的问题——不新鲜的那一瓶,我压根不会去喝,我想,这是我宽裕的家庭,让我有了丢弃的权利。富裕和贫穷,代替我们去选择了不同的牛奶。

但是贫穷和富裕,能为我们作所有的选择吗?

一次,我随父母看望乡下的姑母,池塘边的一个男孩吸引了我的目光。他端坐在池塘边,一动不动。好像一个木头人。突然,随着他手中的鱼叉一刺一提,一条肥大的鱼就被他叉出了水面,他敏捷的身手让我非常惊叹。这是我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群学网 Www.Qx54.COm]

《哈佛家训》里有这样一篇故事:一位富带着他的儿子到了贫民窟,他想让他的儿子意识到自己的富裕生活来之不易,回到了家,他问儿子“你能说说,贫民窟和我们家的庄园差距在哪儿了吗?”

儿子的回答把父亲惊呆了:“差距很大呵。我们家只有一个小小的喷泉,那里的人们去拥有整块池塘。我们家只有一条小狗,那里的人们去拥有成群结队的狗,我们家只有几盏灯,那里的人们去拥有整个星空!”

上帝也许吝啬,但绝对公平。贫穷的人,拥有另一种富裕,而富裕的,有文化的人也存在另一种贫穷。

最新《亲爱安德烈》读后感 篇3

这本书给了一个很好的示范:沟通和理解。上一代人不理解下一代人的想法,下一代人也无法告诉上一代人这代独特的气息,然后我们就跟我们的父母越走越远。

不过从普通家庭来讲,理解这事儿挺难的,大多数家庭的父母已经停止接手新的知识,包括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社会文化,还有新的技术等。他们习惯以自己所知道的道理来理解他们的所见到的和所听到的,相对的,很多孩子也是这样。

人和人之间表达爱的方式是以对方能理解的形式进行,我们给对方不想要的,那么关系只能如此。

不知道文中有没有后期加工的成分在里面,安德烈给人的感觉是思想挺成熟的,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处理事情的方式也不幼稚。跟我的十八岁比起来他的思考要更开阔,更理智。可以肯定的是,跟环境还有教育有关,他也有嫉妒也有叛逆,但他明白自己在做什么。

我的十八岁在做什么?刚从高中繁琐的学业中解脱,决定大学可以有个好的成果。然后呢,确实有在学习,就是更多的是学自己想学的。然后分了时间跟朋友们KTV、夜宵,似乎在思想上并没有太多的长进。那时也会想,以后要做什么呢。一边想一边做些和“想”没有关联的事情,离梦想的距离还一段。还不懂得怎么客观地看待事物,会围着心中自己的观念立场争辩,即使它看起来不是那么正确。我只去看我想看到的样子,用“理想”去理解世界。可是事实啊,世界并不是按照我所想的方式运转,然后生活慢慢教会了我,这个世界你只是其中一员。

我那会儿也在争辩和争吵中慢慢明白再亲近的两个人,始终都是两个人,只是伤害已经造成。而这是在我的前十八年来并没有学到多少,即使现在我仍旧在成长。

最新《亲爱安德烈》读后感 篇4

“也就是说,你到这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这句话印在《亲爱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觉得十分个性:一个儿子对自己的母亲说这样的话,难道不怕她悲哀么?之后我才明白,安德烈但是是想拥有一个成年人应当拥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语比较直率罢了。东西方文化对自由、独立的明白的巨大差异使成长在德国的安德烈对自己的中国母亲有着诸多不满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难道就是书中提到的“性、药、摇滚乐”?绝对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样的“自由”中,只会使人不断地堕落。因此安德烈也说,“性、药、摇滚乐”只是一种隐喻,暗指生命中的种种乐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就应就是每一天都能感受到这种乐趣,并且无忧无虑地去享受。

是啊,谁不想拥有自由,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在即将成年的时候,在似懂非懂之际。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觉得就应不多吧。毕竟自控潜质但是一项极其高深的技能。因此也才会有那么多人觉得自己拥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但是反过来想想,当我们成为家长后,我们会不管自己的孩子,给他们100%的自由吗?有职责心的人必须会说“NO”的吧。

就我个人来说,我对自己所拥有的自由还是很满意的。正因我觉得随着我的成长,我拥有的自由也在不断增多。比如我上小学的时候,爸妈总是要限制我看电视的时刻,因此在那时我是不敢随便碰电视遥控器的。当我上了初中后,爸妈对我在看电视方面就很少管了,正因我已经能合理安排看电视的时刻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妈才给我买了第一个手机,他们也是认为我有潜质控制自己,才放心地这样做的。在我有了手机后,他们也从来但是问我用手机的状况,我对此也很满意。因此我觉得自由虽然——像安德烈说的那样——是天生的权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认为父母就就应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来,安德烈真的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从书中我总能读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我总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这般的生活,我必须会十分满足的。但是我却又从书中读到了许多安德烈对母亲龙应台的不满,不满母亲的多管闲事,不满母亲的“无知”。我觉得安德烈似乎对自由的要求过高了一些,或许也没有,只但是又是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自由其实有很多种,但我觉得最复杂的自由,就是父母给予孩子的自由。这自由是父母想给却又不想给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给予孩子自由时,总是附带着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情感。虽然我身边大部分朋友的家长都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渐渐放宽管理的,但也有少数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长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费解。因此我也很推荐那些内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来看看这本书,必须会获益匪浅的。

最新《亲爱安德烈》读后感 篇5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彷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MM

“你为什么不试试看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呢?你为什么不花点时间,好好思考‘打扮’这件事,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你为什么不偶尔去个你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听你从来没听过的音乐?难道你已经老到不能再接受新的东西?还是说,你已经定型,而更糟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已经定型得不能动弹?”──安德烈

首先,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书中我总能读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似乎从出生开始,我们的人生就已经被计划好了,我们需要好好学习,需要考上一所好大学,于是,老师、学校、家长、社会……身边的所有的环境都充斥着这种思想。这种思想就像空气一样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的周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但是,相比于安德烈,我们失去的真的很多。安德烈将“性、药、摇滚乐”看做一种隐喻,暗指生命中的种种乐趣。我想安德烈是自由的,他每天都能感受到这种自由乐趣,并且无忧无虑地去享受。生在中国,饱尝着东方文化,我们确实不能像西方孩子,像安德烈一样的生活,有他那样的经历。但是我却想说的是,人生苦短,活的洒脱奔放而不留遗憾,才不枉来人间走这一遭。这也是我从这本书中读到的。

其次,更多的是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了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和鸿沟,也感受到了父母了解和认识自己成人子女的渴望,更感受到了父母对于子女不离不弃的、贯穿始终的爱。其实在我们身边,包括我在内,有多少人和自己的父母交流甚少,缺乏适当的`形式和机会,以至于两代之间形成了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会发现,虽然自己以成家,却发现自己越长大越孤单,渐渐的不愿意和父母分享更多的东西,反而身边的朋友或许比父母更加的了解自己。我们不断的接触更新的事物,渐渐的从父母的世界中远去,偶尔的电话也是例行公事一般的枯燥无味。“最近好吗?”“还好啦。”“钱还够用吗?”“够。”仅此而已。我们都感觉到了这种变化,但是却没有人愿意或者留心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些。我想,我们的父母养我们长大成人,绝对不想看到的是这样的一种结局。

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后让我深思,而且指导我如何面对每天在学校遇到的12岁左右的学生。每个学生就是一本书,是作为老师一日就得不断翻阅的书,而且是永远不会重复的书。这些书读得好不好,就看做老师的爱心、智慧及艺术了。好的老师应该是一名好的读者,龙应台告诉我们,认识一个十八岁的人,你得从头学起。你得放空自己。那么对我们来说,认识一群性格各异的12岁的人,我们该怎么办呢?在我看来,我们首先得蹲下来,而且得将自己杯子中的水倒掉,只有倒空我们自己,才能有空间去倾听他们的想法。现代传媒迅猛发展,而世界发展日趋多元,很多事物并非只有一个答案。所以不要带着标准答案与学生讨论,因为人人都不喜欢被说服。而且我们要善于抓住机会进行有效沟通。在沟通时,我们应该把80%的时间用于倾听他们的诉说,同时注意不要以权威自居对他们发号施令。我想,只要我们努力去改变,我们和父母、父子、师生之间也会建立起一座通往对方世界的桥梁。雨后的彩虹,就会在桥梁的上空,绽放!

《亲爱安德烈》读后感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