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高分范文网 >读后感 >导航

最新与幼儿对话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0-21

最新与幼儿对话读后感通用。

在阅读了作品感受到了作者的文思敏捷,下笔成章。 写读后感是对原文再次思考的过程,我们将从各个角度来剖析和深入分析“最新与幼儿对话读后感”,我们会持续更新我们的网站欢迎您收藏它并关注我们的动态!

最新与幼儿对话读后感 篇1

暑假空闲时,读了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感触颇深。《与幼儿教师对话》这本书,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首先,充满独到而精辟的观点和见解。

对儿童发展的精辟论述,对幼儿教育适宜性的独特观点,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深刻阐述。

其次,实践基础理论阐述和理论基础实践反思比比皆是。我们能够感受到,本书的很多观点并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实践”与“思悟”出来的。

三是渗透着对学前教育的理性审视,渗透着关注儿童发展和学前教育的气质和精神。无论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子、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教授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把握。卡茨教授的书中没有华丽的修辞,但在她简洁流畅的语言中,我们时终能感受到她独特的学术品质!

感到幼儿教师的成长过程是漫长而艰辛的。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更新观念,才能适应新时期学前教育的要求。

在书中,丽莲.凯兹博士深刻地阐述了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等的观点和思想,充满了关于幼儿教育与教师成长的专业智慧,以及她对于儿童发展与教育的理论和时间的深入把握。最让我感触深刻的是本书第11章提到的:

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

文中讲了这样一个案例:一位老师带着20位四岁的幼儿在户外活动,因为只有两辆小三轮脚踏车,幼儿便常为“该谁骑”而争吵不休。这天,一个叫宝宝的小男孩跑来对老师说:

“小莉不让我骑三轮车!”这时老师应如何反映呢?她说一位专业的幼儿教师整个判断思考及反应的过程,牵涉到三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1、此情境可以教导幼儿什么?

2。在这次事件中,老师对孩子们的诊断是什么?

三。如何处理课程和管理?看了这篇文章,我忍不住放下书本,认为这样的案例在我们一天的活动中再熟悉不过了,我们通常怎么处理呢?

处理的同时关注到了哪些因素呢?在文中丽莲.凯兹博士就谈到了专业的幼儿教师在处理时应关注:

此情境可以教导幼儿什么:社交技巧,老师可以利用这个事件鼓励幼儿发展社交技巧,社交知识,气质培养。社交技巧,如轮流、协调、克服困难等处世技能,其中谈到了让孩子学***技巧(明确的词句对话技巧);社交知识,如社交认知,正义观念,旁观幼儿的理解与技巧的学习;气质的培养如同情心及助人的气质,实验的气质,避免抱怨及搬弄是非。

可见,教师在遇到类似情况时,应注重对儿童问题解决技能和策略的教学。在这一章节中,丽莲.凯兹博士以一个幼儿园里经常发生的事件来说明专业人员与未受过专业训练人员不同的处理方式。

专业人员的反映应该是运用可靠的专业知识及见解来判断,着眼于儿童长远的发展利益,而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的反应大多视当时的情况,以在最短时间内来解决事情的方法来决定行为与反应,而不是以儿童长期的利益未目标。本文介绍了一些幼儿教师的专业行为,为幼儿的发展和学习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面对这样的事情:在游戏中,孩子们经常为一个玩具或一个角色争吵。反思自己平时在处理这些我们都认为的“小事”时,自己的反应处理方式是一名专业人员该做的吗,恐怕我们常常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比如手头正好忙碌着,比如小朋友本来就有许多麻烦事……这些所谓的原因,使我们常常会出现许多非专业人员的处理方式,比如“说教”,比如“追究原因”等等,而每每这时,我们都还没意识到这些方式的不妥,也许,在这些我们通常都认为的“小事”上,很少会去考虑孩子的长远发展上。

反复读了这一章节的内容,让我有了新的的认识, 现在我看了此书,知道自己其实可以利用这件事情鼓励幼儿发展社会技巧,如:轮流、协调、克服困难等出世技能,这些才是对我们的孩子终身发展有利的。

最新与幼儿对话读后感 篇2

其实幼儿的每一种行为的背后,都有其产生的缘由,或复杂,或单纯,当我们的教师面对这些行为时,专业的技能就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分析幼儿的表现,思考产生行为的原因,实施“对症下药”的策略。

三、坚持教育适量的原则。

凯茨教授认为,在讨论促进幼儿发展的要素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不管提供什么东西,只有“适量”才能产生好的结果,这就是教育的适量原则。应用这一原则的例子包括:对儿童的关注、爱、刺激、独立、好奇、活动选择等。

只有在数量,频率和强度合适的情况下,它才对儿童有益。她还举了很多实例,如:要发展幼儿“适度”的自尊,避免幼儿出现“自恋”的倾向;强调幼儿发展的目标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而且是培养儿童的社会愿望、情感态度、行为和性取向。

教育的“适量原则”对我们日常的幼教工作应该是很有启示作用的,如: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不等于把墙面贴满,空间挂满;让孩子有适度的自我肯定(即自信),但过度自信会使孩自傲慢;教学活动中要让幼儿有一定的兴奋度,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但过度的兴奋就是烦躁,就如凯茨博士书中所说:“(过度)兴奋是毒瘾反应模式,把师生之间的关系局限于永无止境的提供与接受上……一个具有教育性的活动或游戏,应该能长期引起幼儿的兴趣,并能鼓舞幼儿参与的热忱……而不是仅仅引起幼儿的兴奋与趣味。

”;对孩子的爱也应该适度。过度的爱是溺爱。教师在教育中凡事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做到“适可而止”,切忌“矫枉过正”,这也许很难,但教育的水平也许就体现在这个“度”上。

四、什么是适宜的教学。

卡茨教授对适应性教学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长期以来,幼儿园的课程和教学一直处于一种欣欣向荣的局面。幼儿园园长和老师应该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幼儿园和孩子的课程和教学?

卡茨教授关于适应性教学识别的讨论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凯茨教授认为,要识别适宜性教学,首先要回答下面三个问题:一是“要学什么?

”,二是“什么时候学好?”,三是“如何学最好?”。

第一个涉及幼儿园教育的目标;第二个问题则与儿童发展相关,有关儿童发展的理论与知识可以协助幼儿园解决“什么时候该教什么”的问题(作为幼儿教师应该了解儿童发展理论,特别是各个阶段的动作、语言、思维等发展特点及相对应的学习方式);第三个问题与教学方法有关。要实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必须全面考虑整个课程的实施。

在“要学什么”中,凯茨教授提出了四种学习目标,即:知识、技巧、气质、情感,这里的气质指的是一个人相当持久的心智习性或在不同场合中所表现的典型回应方式,如对工作的坚持、好奇、慷慨、尖酸、阅读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等。可以看出,凯茨提出的四种学习目标与我们新课程中的三位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相吻合的,也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相一致的。

凯茨教授认为,“原则上,如果教学能平等地且同时涵盖上述四种目标,就属于适宜的教学;如果教学只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忽视了同时强化孩子运用知识和技能的气质,就不适合教学。同样的,如果知识与技巧的学习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对于该知识与技巧或学校的厌恶与排斥,且这种消极情绪不断累积,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是不适宜的。类似的,如果教学能成功地带给儿童喜悦、欢愉、有趣、好玩、兴奋的感觉,但是却没有习得我们想要的知识和技巧,也不能算是适宜的教学。

”这段话论述得多精辟、多清楚啊!看到这里,我又想到了华师大李季湄教授所说的一段话:“教育就必须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为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他们是因此变得越来越热爱学习还是越来越厌恶学习?

是越来越提高自学能力,还是越来越依赖老师,少思考?是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自尊、自信和相互尊重,还是变得越来越自卑、消极和以自我为中心?是越来越热爱生活,对社会的爱和责任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悲观、胆小、冷漠?

所有这些都必须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关键标准之一。”这四种学习目标,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考虑,四方兼顾,可以说,四项缺一,质量大打折扣,甚至为零和负数。

对于“什么时候学做好”,凯茨教授提出了儿童发展的两个层面,一个是发展的常模层面,另一个是发展的动态层面。发展的规范描述了儿童在某个年龄可以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例如何时了解时间和保护的概念。发展的动态层面则并不把儿童与同年龄层儿童的行为做比较,而是比较儿童自己在不同时间的成长,它又可细分为三个相互关联的次层面:

第一个层次涉及个人如何随着时间和经验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个层面是延迟的影响,即早期经验如何影响儿童的未来发展;第三个层次是关于长期积累重复或经常经历的经验的影响。“延宕影响”和“累积经验影响”值得引起我们教师和家长的重视,例如,幼儿偶尔几次对学习中的问题感到困惑,如果反复经历,就会影响他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幼儿偶尔和同伴一起玩几次具有创造性的游戏,最多产生一点点的效果,但如果经常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游戏,就会对他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由此又想到,一个孩子能做什么并不表示他就应该做什么,决定某个年龄段的儿童“能做什么”的是属于常模的评量,而决定某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做什么”则应视对于个别孩子可能产生的动态的长期的影响而定。

现在好多家长,甚至个别幼儿园提早教孩子进行读写识字等活动,也许孩子能学得很好,有时似乎还很感兴趣,但是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又有什么良好的影响呢?凯茨指出,以儿童的意愿与愉悦作为判断教学是否适宜的标准有其潜在的危险,我们必须思考教学与活动所可能产生的延宕的影响与累积的影响。……原则上,适宜的教学应该在考虑如何教授某种知识与技巧时,同时考虑如何加强儿童使用该知识与技巧的气质和对该知识与技巧的喜爱。

看来,像“教学活动只要幼儿开心就行”之类的想法是值得推敲的。

对于“如何学最好”,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学法,包括教学所用的方法、活动、材料及其一切为达到学习目标并考虑儿童发展后所涉及的事宜。凯茨认为,知识与技能可以经由教导与其它过程促进,但是,气质与情感确无法由直接教导中习得,气质与情感可以看成是“附带的学习”。凯茨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

幼儿良好气质和情感通常是在学习知识和技巧的过程中伴随而来的,它不可能通过单独的“教”传授给幼儿,必须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积月累的培养而得。孩子越小,在生活中就越需要学习和应用,花在非正式活动上的时间也越多。

五、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

在学前教育改革中,我们更加关注、谈论和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那么,什么是 “专业的幼儿教师?”“专业的幼儿教师有哪些行为规范和准则?

”“怎样区分幼儿教师专业与非专业的行为?”等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在《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这一章里,凯茨教授为我们做了独到的阐述。

难能可贵的是,她没有进行空泛的理论阐述,而是通过幼儿园中一个教师经常会碰到的事例(两名幼儿同时抢骑一辆三轮车,其实这个例子在《幼儿教师与专业发展》一书中已经看过),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标准,并以非专业人员的行为反应,从反面来说明非专业人员的行为问题。两个孩子想抢三轮车,老师会怎么办?卡茨引用了一位专业幼儿教师的整个判断、思考和反应过程,其中涉及三个相关问题,包括:

“1.此情境可以教导幼儿什么?2。在这次事件中,老师对孩子们的诊断是什么?3.课程与管理应如何处理?

”思考问题一,专业的幼儿教师可以利用此事件教导幼儿下列技巧:轮流、协调、克服困难等社交技巧;明确的词语、对话等语言技巧;社交认知、正义观念、旁观幼儿的理解与技巧的学习等社交知识;培养同情心,帮助他人,避免抱怨和闲聊的气质。其次,专业的学龄前老师可以做出很多临床诊断,即将孩子的行为与以前的行为进行比较:

婴儿的行为过去经常发生吗?这个时候宝宝能接受多少挫折?如果让两个幼儿自行处理这件事,他们会不会学到“适当的概念或行为”?

……争抢玩具的事件在幼儿园经常发生,但很多时候,我们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发生了什么事?”“怎样马上搞定这件事?”由此就采用或大声喝止,或拿走三轮车“谁也别玩”,或威胁,或将幼儿隔离,或许诺给予某种好处,或说教等方法,这样简单的方法多么缺少专业性啊,因为一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都会使用这些方法。

据卡茨教授介绍,专业包括:在工作中运用先进细致的知识;依据该知识作判断;采用专业行为的准则三个反面……在处理事件上,专业人员的反应包含了运用可靠的专业知识及见解来作判断,其目的着眼于儿童长远的发展利益。教师不专业,这体现在许多小事件上。

不管是从促进幼儿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角度,以及改变幼儿教师工作的现状,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显得至关重要。最后,与大家重温书中的一段话:“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

当我们的孩子需要做危及生命的大手术时,医生是别人的孩子;当我们的孩子受到攻击时,是别人的孩子有罪。因此,只***其他孩子的幸福,才能保证我们孩子的幸福。照顾和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出于一些实际的原因,我们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样做是正确的。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能从保障孩子的幸福中,得到专业的发展,享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最新与幼儿对话读后感 篇3

最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与幼儿教师对话》。其中有关“学***质”这一章给读者提出了两个问题即“幼儿要学什么”、“气质的定义是怎样的?”为了弄明白这两个问题,我把这一章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才稍稍明白其中的道理。

作者认为,幼儿教育课程至少要包含四个学***:知识、技巧、气质、情绪,知识和技巧的学***单在学校里,也可以在其他场所有意识无意识的发生,而气质往往需通过学校来培养,最重要的气质是继续学***质。

关于“气质”的概念,作者认为,气质是一种不经强迫而时常出现的行为模式,形成一种可受个人意志及意愿控制的心理习惯。它的出现是有意图的,目标是比较广泛的。

反思当今的学前教育,学校更注重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培养,往往忽视孩子良好气质的培养。教师追求的是孩子对活动内容是否感兴趣,孩子在活动中获得了什么,教学环节设计是否顺畅等等,其实孩子的学习质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如科学活动中给幼儿足够的探索机会,就会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长此以往,幼儿就具备了探索的气质。

相反,幼儿时期过早的教会识字和书写,幼儿的各方面还没有达到书写的要求,长此以往,就会挫伤幼儿对书写和阅读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幼儿对学***趣。

有些气质如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幼儿与生俱来的,那么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种好奇心一直保持下去。有时,仅仅学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保证孩子会使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而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可能会伤害到使用知识和技能的气质。因此,教师在选择课程与教学策略时就需考虑如何增强想要的气质和如何削弱不想要的气质,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之基础部分,知识是学不完的,我们应借助课堂这一形式,培养幼儿探索、阅读、动手、主动与人交往、友善、自学等气质,为以后的学***良好的基础。

近阶段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书中分上下二篇,上篇为“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为“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无论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系、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博士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的把握。譬如儿童自尊的培养是教师和家长都关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幼儿适宜、积极的自尊。

她多次指出“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挫折及失败”,只有在适量的、明确且充分的正面反馈中才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尊。这些观点不仅体现了卡茨博士客观审慎的态度、批判反思的理性和对问题的辨证把握,也体现了她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显示了她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精神风貌。它使人们领略到作为研究者的社会和境界,领略到学前教育领域的勤勉态度,滋养和凸现了研究的内在价值和魅力。

读了凯兹博士的书,在感受到她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成果的时候,同时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一点学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个真正优秀的幼儿教师.,才能担负起幼教的重任。

《与幼儿教师对话》读书笔记

近阶段一直在读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不愧是国际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毕竟从事儿童教育、教师成长研究多年,对儿童发展与教育、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乃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具有丰富、深刻、独到的认识。

书中分上下二篇,上篇为“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为“幼儿教育议题”共十六章。无论在**儿童发展、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幼教的专业化、幼教机构的评价,还是教师角色、教师与儿童关系、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教师的专业成长等问题时,凯兹博士时刻向我们展示着她对这些问题的省思、检视与理性的把握。譬如儿童自尊的培养是教师和家长都关心的一件事,但是目前用来培养自尊的做法实际上是在养成儿童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以及关注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利于培养幼儿适宜、积极的自尊。

她多次指出“自尊无法从直接教导或劝告儿童觉得自己很好中获得”,教师应该“帮助儿童处理所面临的负面反馈、挫折及失败”,只有在适量的、明确且充分的正面反馈中才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尊。这些观点不仅体现了卡茨博士客观审慎的态度、批判反思的理性和对问题的辨证把握,也体现了她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学风,显示了她独特的学术品格和精神风貌。它使人们领略到作为研究者的社会和境界,领略到学前教育领域的勤勉态度,滋养和凸现了研究的内在价值和魅力。

读了凯兹博士的书,在感受到她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理论成果的时候,同时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与无知,在幼教的海洋中我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我想,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一点学有所想,做有所依,思有所悟,才能做一个真正优秀的幼儿教师.,才能担负起幼教的重任。

为幼儿教师教育技能寻根溯源——读《与幼儿教师对话》有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基础教育的重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日益受到幼教领域的关注,成为大家研究与讨论的核心话题。在假期我认真拜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丽莲·凯兹撰写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一书,作者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的许多观点与建议,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将在这本书中为幼儿教师的教育技能寻根溯源。

一、观察从何处入手。

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感受、思想和行为,施教育的前提。根据幼儿教育的特点,学会观察儿童是幼儿教师的一项重要技能。观察什么,对于一个孩子或一个现象,观察多长时间是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

书中分别陈述了以下11个观察指标:睡眠习惯、饮食习惯、排便习惯、情绪变化、游戏变化、好奇心、对权威的反应、友谊、兴趣、自发的情绪、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这些方面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判断儿童的发育是否正常。

至于观察的时间,书中这样陈述:“对于3岁的儿童,需要先观察他们在这些指标上的行为3周,提供充足的行为样本,作为以后评价的标准;4岁儿童则需要4周左右的观察期,5岁的儿童则再加上一周的观察时间??**可以按此公式计算收集行为样本的时间。

”通过对我们一线教师平时工作的观察和了解,发现大多数幼儿教师虽然也重视在生活、学习、游戏中对幼儿的观察,但观察的内容不够广泛,观察持续的时间也没有达到过这样的标准,更是从未这么系统地观察、分析与记录过,好多时候的观察是处于一种无意识和下意识状态,能看到多少是多少,真正有意识、有系统的观察很少。确实,也只有通过如此详细与持久的观察,才能真正地了解一个儿童,这是需要我们每一位幼儿教师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去努力实践的。

二、处理问题行为的策略。

孩子们难免会有一些问题行为。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行为,还必须**产生这些行为的根源。本书以“幼儿的扰乱行为”为例,分析了行为起因的三种类型:制约型、情感型、社会型,并分别论述了采用不同的策略进行“治标又治本”的改善。

对制约型的幼儿,使用“行为改变技术”,即当孩子出现扰乱 1

行为时,**忽视他的行为,或改在他出现良好行为时,才赞赏或鼓励他。对情感型的幼儿,需要使用宣泄情绪的方法,**必须提供机会让幼儿发泄或表达自己不能控制的恐惧及紧张感,同时也要提供机会让幼儿***的技巧与信心。对于社交型孩子来说,教会他们如何直接处理和处理人际关系就足够了。

其实幼儿的每一种行为的背后,都有其产生的缘由,或复杂,或单纯,当我们的教师面对这些行为时,专业的技能就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分析幼儿的表现,思考产生行为的原因,实施“对症下药”的策略。

三、坚持教育适量的原则。

凯茨教授认为,在讨论促进幼儿发展的要素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不管提供什么东西,只有“适量”才能产生好的结果,这就是教育的适量原则。应用这一原则的例子包括:对儿童的关注、爱、刺激、独立、好奇、活动选择等。

只有当数量、频率与强度适当时,才会对幼儿有益。她还举了很多实例,如:要发展幼儿“适度”的自尊,避免幼儿出现“自恋”的倾向;强调幼儿发展的目标不只是知识和技能,还应该注意对幼儿社会**往、情感态度、行为和性向的培养等等。

教育的“适量原则”对我们日常的幼教工作应该是很有启示作用的,如: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不等于把墙面贴满,空间挂满;要让幼儿有适度的自我肯定,但过度自信就会使幼儿自傲狂妄;教学活动中要让幼儿有一定的兴奋度,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但过度的兴奋就是烦躁,就如凯茨博士书中所说:“兴奋是毒瘾反应模式,把师生之间的关系局限于永无止境的提供与接受上??

一个具有教育性的活动或游戏,应该能长期引起幼儿的兴趣,并能鼓舞幼儿参与的热忱??而不是仅仅引起幼儿的兴奋与趣味。”;对孩子的爱也要适度,过分的爱就是溺爱。

教师在教育中凡事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做到“适可而止”,切忌“矫枉过正”,这也许很难,但教育的水平也许就体现在这个“度”上。

四、什么是适宜的教学。

卡茨教授对适应性教学的目标、内容、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长期以来,幼儿园的课程和教学一直处于一种欣欣向荣的局面。幼儿园园长和老师应该如何选择最适合自己幼儿园和孩子的课程和教学?

卡茨教授关于适应性教学识别的讨论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凯茨教授认为,要识别适宜性教

学,首先要回答下面三个问题:一是“要学什么?”,二是“什么时候学好?

最新与幼儿对话读后感 篇4

最近,静下心来读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荣誉教授丽莲?凯兹博士的《与幼儿教师对话?d?

d迈向专业成长之路》,感觉真是得益匪浅。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终感受到教授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思想,不断与教育实践和现实相联系,不断分享她对教育的建议和智慧。

丽莲·卡茨认为,儿童理想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儿童对安全的需要。也使我明白作为幼儿教育者,要用心去做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要时时刻刻、用高度的责任感去对待每一个幼儿,丝毫不能放松,不能掉以轻心。

我们要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方针政策,把每一件事、每一个孩子都当回事。

幼儿园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也更缺少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的能力,我们在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的同时,更应该加强自己对幼儿安全防护的能力,学会从各个环节的细小的方面发现隐患,消除隐患才能确保幼儿在园安全健康快乐地成长。

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防止事故的发生,作为一名教师,我的任务是加强自身安全技能的提高,增强安全意识,以绝对的责任心和认真的态度对待工作,关爱每一个孩子。

户外活动时,严格做好幼儿安全教育。活动前要对幼儿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和规则,要检查幼儿的衣帽、鞋裤;活动时要观察幼儿有无异常,活动中要加强指导,不能忽视任何细节;注意观察幼儿活动情况,阻止一些危险动作以免发生意外;房间的物品摆放要稳固,电源要远离幼儿,防止幼儿解除电源;不带幼儿进食堂和开水避免幼儿烫伤;不准幼儿随便玩弄小刀,剪刀等危险物品;幼儿入园后放好接送卡,让幼儿去洗手间用肥皂水洗手在进行活动;床、桌、椅、玩具等都应是安全的,没有锐利的棱角避免刺伤幼儿等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应该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处理常见事故的正确方法。

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儿童和家长的安全意识。幼儿园安全工作任重道远。提高幼儿和家长的安全意识是保障幼儿园安全的一个方面。提高家长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切实保护幼儿离园后的安全。

总之,无论是从促进幼儿发展的角度,还是从适应幼儿教育发展、改变幼儿教师工作现状的角度,都必须重视幼儿安全教育。最后,与大家重温书中的一段话:“我们所教育与照顾的每一位幼儿,其幸福与世界上其他幼儿的幸福是密不可分的。

当我们的孩子需要重大的危及生命的手术时,医生是别人的孩子;当我们的孩子受到攻击时,犯罪的是别人的孩子。因此,只***其他孩子的幸福,才能保证我们孩子的幸福。照顾和爱护别人的孩子不应该只是出于一些实际的原因,我们应该这样做,因为这样做是正确的。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能从保障孩子的幸福中,得到专业的发展,享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胡文娟,女,青海油田教育培训中心教师。

最新与幼儿对话读后感 篇5

我有幸阅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心理学博士丽莲。凯滋的着作《与幼儿教师的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他关于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的许多观点让我受益匪浅。

凯滋教授在书中强调儿童发展的适宜性,明确提出适量原则,如要发展幼儿适度的自尊,避免幼儿出现自恋的倾向;强调幼儿发展目标不只是知识技能,尤其应注重对幼儿社会性交往、情感态度、行为和性向的培养,后者更应该成为儿童发展与教育的重要方面。这无疑和我们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相吻合。

适宜性教学,就是让我们教师思考,幼儿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不管学习目标是什么都要涵盖:知识、技巧、气质、情感着几个方面。

书中指出:让幼儿从事一些互动性的活动,以及主动而非被动地进行活动时,其学习情况最理想。很多影响儿童发展与学习的经验或因素,在适量的情况下效果最佳。课程重点应该是协助幼儿对于自身的环境与经验有更佳的理解。发展与学习具有循环性。学习环境越开放、越不封闭、越不正式,老师越能获得有关儿童发展与学习的讯息。知道的讯息越多越能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儿童年龄越小,教学策略越要多元化,课程要越有弹性。这些对于我在课程中的创设有很大的启发,一定要关注幼儿的前期经验,注重直接体验。

凯滋教授在分析教师角色、幼儿教育的专业性、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时,他反复强调指出,教师要与儿童维持一种适度的疏离,这样才能即有助于保证并增进儿童评价的客观性,也有助于避免教师自身的情感衰弱,并保证教师正常执行角色功能,给予儿童公平的教育与发展机会。

在阅读过程中,我始终抱着学习专业理论的渴望,时刻感受作者的教育经验,并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状况加以思考,梳理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理念误差,感受他的反思、实施、辩证和理性,我不仅分享了他的智慧和教学建议,还分享了他的学术气质和精神。对我的教师成长之路起到理论铺垫作用,结合《指南》和我们的教育现状,用理论来指导我的工作。

最新与幼儿对话读后感 篇6

一次机缘巧合,无意中读到了这本书,觉得对自己的幼儿园教师生涯很有感触。笔者在儿童发展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发展>心理学博士——丽莲?

凯兹教授写的。书中对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一些教育现状或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解析,书中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例子都是凯兹博士所亲身经历和看到的真实问题所写,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发了我心中的共鸣,让我的心常常有触动、有检讨、有反思、有争辩,在检讨与反思之后,又有收获的喜悦。

联系自己的工作,在我们的工作中时有发生,更可悲的是我们竟丝毫没有觉察自己行为的不当,甚至还沾沾自喜于活动的创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开始从关注群体转向关注个体。我们用多元智能理论来评价儿童,认为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我们应该欣赏儿童的独特性。但如何欣赏和欣赏孩子们的品质,其实并不多。

我相信,就像我一样,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阶段阅读卡茨博士的文章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对于在学的学子,即使'照单全收'也会有所收获:对于在职的老师,书里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个例子都是凯兹博士看到>幼教现场的一些问题有感而发所写的,因此应该能引起共鸣,也可促进自己重新审视这些切身的问题。

我每一次总会比前一次多一些感受、多一些思考。有时我会偶尔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或观点,思考想法或实践,然后继续阅读和思考。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与师父“对话”,并从中受益,更了解卡茨博士的用意!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修养自己的内涵,使自己具有一点学有所想,做有所思,思有所悟,才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我的收获是:

要使你的行为专业化,你首先需要找出你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然后找到解决它们的方法。专业幼儿教师在处理问题时应结合专业知识。当遇到问题时,首先要作出价值判断,判断的依据是事件是否能促进当时儿童心理和认知水平的发展,这涉及到专业知识。作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遇到紧急情况时,首先要考虑:

此事可以让幼儿获得些什么?教师对事件中的幼儿所做的诊断是什么?专业幼儿教师在处理幼儿纠纷时,首先要以幼儿双方最大、最长远的利益为判断标准。

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可以信赖的权威。他们应该公平地处理问题,考虑到两个孩子的利益。保护每个人的权利,尊重每个人的需要,在维护正义的同时,维护双方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另外,教师要站得高些,目光放得远些为幼儿终身发展打基础。

因此,今后遇到类似事件时,我不会急于制止纠纷,充当“灭火器”,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的价值,促进孩子的长远发展和学习。

要成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成长之路曲折艰难,也值得我们思考和努力。对于我这个新老师,我们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努力成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与丽莲·卡茨的“对话”让我收获颇丰,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作为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和要求,让我更加坚定信念,努力向专业成长迈进。

(2) 我有幸读到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儿童心理学博士丽莲。凯滋的着作《与幼儿教师的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他对儿童发展与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观点,让我受益匪浅。

凯滋教授在书中强调儿童发展的适宜性,明确提出'适量原则',如要发展幼儿适度的'自尊',避免幼儿出现'自恋'的倾向;强调幼儿发展目标不只是知识技能,尤其应注重对幼儿社会性交往、情感态度、行为和性向的培养,后者更应该成为儿童发展与教育的重要方面。这无疑和我们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相吻合。

适宜性教学,就是让我们教师思考,幼儿要学什么?什么时候学好?如何学最好?无论学习目标是什么,都要涵盖知识、技能、气质和情感。

书中指出:让孩子们进行一些互动活动,以及主动而非被动的活动,他们的学习情况是最好的。许多影响儿童发展和学习的经验或因素,在适当的情况下效果最好。

课程重点应该是协助幼儿对于自身的环境与经验有更佳的理解。发展与学习具有循环性。学习环境越开放、越不封闭、越不正式,老师越能获得有关儿童发展与学习的讯息。

你知道的信息越多,你可以采用的教学策略就越合适。幼儿年龄越小,教学策略越多样化,课程设置越灵活。这些对我在课程中的创作有很大的启发。我们必须注意儿童早期的经验和直接的经验。

凯滋教授在分析教师角色、幼儿教育的专业性、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时,他反复强调指出,教师要与儿童维持一种适度的疏离,这样才能即有助于保证并增进儿童评价的客观性,也有助于避免教师自身的情感衰弱,并保证教师正常执行角色功能,给予儿童公平的教育与发展机会。

在阅读过程中,我始终抱着学习专业理论的渴望,时刻感受作者的教育经验,并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状况加以思考,梳理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理念误差,感受他的反思、实施、辩证和理性,我不仅分享了他的智慧和教学建议,还分享了他的学术气质和精神。对我的教师成长之路起到理论铺垫作用,结合《指南》和我们的教育现状,用理论来指导我的工作。

(三)第一次听到'丽莲。凯兹'这个人,是在杭州参加园长高级>培训班时刚巧遇上创新大会,很有幸地现场聆听了丽莲凯茨的讲座,也是第一次感受中英文同步翻译的讲座。在我的记忆中,演讲时间并不长,但有很多例子让会场一次次响起掌声和笑声。

然后根据介绍很着急地在书店寻找到了丽莲凯兹的《与幼儿教师对话》,拿到手后却一直没有好好翻看,因为一直觉得这是一本很难读的书。

今年10月,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会议上,我遇到了老同学,很高兴给我寄了一本书,说是一本好书!翻开一看,却是《与幼儿教师对话》,一本很熟悉但从未细看过的书。

这是一本需要深思熟虑的书。遇到这样一本书,一定要烧香洗手,屏细细读。

本书一共有三个序:作者序、译者序、推荐序。没想凯茨博士的丈夫是上海长大的,一下子觉得亲切了不少。

尽管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是界各地幼儿园教师遇到的大量问题却如此相似。翻译廖凤瑞博士是台湾师范大学副教授,卡茨实际上是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的导师。他感觉很亲近,理解很多。

翻开第一页,就被深深打动。凯茨教授的话不多,但是句句经典。

适量原则:不管提供什么东西,只有'适量'才能产生好的结果。简练,但是切中要害。

包括:对孩子的注意、爱、刺激、独立、好奇、活动的选择等。只有当数量、频率与强度适当时,才会对幼儿有益。

幼儿理想发展的六个基本要素,依次为幼儿需要安全感、需要适度的自我肯定、需要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成人协助他们理解生生活经验、需要与有'权威'的成人一起学习成长、需要有成人或兄妹作为学习的榜样。

对于安全感的定义:是指心理上感受自己与别人的有依附关系,感觉自己有所属。安全感必须建立在被爱者感受到这份情感,而且这份爱是适量的。

我特别认同这份'被感受'的含义。有时候我们对幼儿很亲切,但是并不能使孩子的奥安全感,因为他没有'感受到',所以不能产生依附、信赖的感觉。这让我再一次想起《小王子》中描述的情景:

小王子在地球上看到了几千朵玫瑰花都和他的玫瑰花长得一模一样,一度觉得很失望,后来才明白对他而言只有他的那朵花才是独一无二的,比其他的花都重要,她承载着他的付出和责任。在小王子的>故事里常看到的一个词'驯养',狐狸说:'驯养就是建立关系,从此我们彼此相互需要,你对我是世界上唯一的,我将对你也是唯一的。

'只有驯养了,建立了关系,才是彼此需要,才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才会有感悟,才会休戚相关。

'安全感来自于孩子相信成人对自己于一种真诚而强烈的反应,而不是空心的温和。'

一直以来,我们理想中的幼儿老师都是以温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我们评价老师也总会用和蔼可亲来衡量,渐渐地,这份温和变成了职业性的、浮面的表现,而很少自问其中的真诚到底有多少!有时候我们的温柔真的换不回孩子的信任,为什么?我们的温和是否真的就只是'空心'的温和呢?

有时走进班级,看到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问候,语言中没有情感,很空洞乏味。孩子们也只是仅把问好作为一项任务完成而已,缺乏因问好而建立感情的激情和机会。

同样关于师生关系的建立,博士在后面的章节中还提出了一个教师要与孩子保持距离感的观点,提倡教师要适当的疏离与理性。即教师不是孩子的保姆,要有专业的思维和眼光,能给教师留出观察和思考时间,能给孩子留出发展和调整的空间。

廖凤瑞博士说,不要'一气呵成'读完全书,不妨偶尔停顿一下,思考一下书中的问题或者见解,进行思考或者实践上的思辨,才是真正与大师对话,才能更好体会大师的用心。

与幼儿对话读后感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