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高分范文网 >读后感 >导航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8-04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系列12篇)。

由高分范文网小编为您整理这篇文章名叫“梁启超家书读后感”。腹有诗书气自华,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书中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浓浓的兴趣。 没有思考和总结,读书就变成了没有头绪的晦涩。我们会持续更新网站为您带来更多相关的内容和服务!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1

内容简介:本书结合了“世界三大兵书” 本书选摘了1898—1928年间梁启超先生写给子女的上百封书信。先生的家书打破了中国家书的传统,在“规劝”、“励志”之外,树立了“谈心”、“抒怀”和“思念”的新典型。这些书信中,没有疾言厉色的训斥,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口气,更没有顽固不化的面孔,有的只是一位慈祥可爱的父亲在 和孩子们作亲切的交谈,谈对国家大事和人生的看法,对未来人生的规划。通过这些家书,读者可以走近梁启超,走近他的家庭,去了解梁启超家庭教育成功的真谛。本书传达出的很多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对今天的父母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在教科书中我们只能看到梁启超扮演的一个保皇派的历史角色。其实这大大掩没了一个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以及一个好父亲的光辉形象。在课外我了解到他的儿女们非凡的成就。通过他与儿女们零星的对话片段,我也深深的被一位优秀的父亲人格?力所吸引。所以我一定要买一本《梁启超家书》来仔细地看。于是在当当网上找到了几个版本。对比之下,这个内容比较全面也比较系统,就定下了。这个版本还不错,是硬壳的封面。虽然排版上空白出较多,但是由于他不是纯白话文所以这样的安排看起来不至于让人有畏难情绪。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2

梁启超之下,一门数杰,人才辈出,文学、建筑、考古、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皆有杰出人才和成就,如此令人瞠目结舌的教育成就,是我看这本书的最大兴趣,企盼能窥得任公秘诀一二。

几百封信逐一看完,感受比较深的几点:

1、信中有颇多言及详尽钱财之语,怎么来的,怎么分配,怎么花,和几个子女都常提及;

2、在日常絮叨中常不经意的体现爱书言书,日积月累,上行下效,是种强大的熏陶和感染;

3、常将之心境、感悟和困惑悉数寄于书信,与子女分享和互勉;

4、与长女思顺常商议家事财物及文章,并付诸教育和照看诸弟;

5、于家人工作事宜,多以建议之口吻协商牵引,加以多种方式辅助,如希哲从仕或商,皆言无不尽;

6、常会适时布置一点读书和书写任务,待再见面时交流考量,方式上极为温和;

7、工作职业上的指引,多结合每个孩子的品性喜好加以点拨,但仅是建议,绝不专议;

8、仙逝之前的三年,乱世当道,思想颇为清明,对孩子们的开导上,军阀、党人、团体略有论及,观点上更多倾向娃们持积极精神做实业实事报效国社;

9、对孩子们经济上放得很松,但持寒士家风,挚爱但绝不溺爱,倾向通过困难锻炼心志,给思忠点拨的那一长段很能凸显这点;

10、鼓励在专业之余,再辅助文学或人文等趣味,以免生活单调至独朋友,并提及“优游涵饮,使自得之”;

1

1、所有书信,无一不传递着一种乐观豁达的笃定心态,思顺希哲的工作问题、思永思忠的考古计划、思成的就业、家人离世、身体状况、家庭经济问题、时局动荡变迁,各种困难,在书信中皆以平常心谈论得失,随遇而安。

最后,任公一大家子国内国外聚少离多,但一直频繁书信来往,每封信均情意拳拳,事无巨细絮叨间彼此其乐融融,几十年风风雨雨成员之间关怀备至,每时每刻情感交融心灵沟通,片言只语间温情脉脉,令人感动。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3

在国破家亡花泪鸟惊之时,杜甫曾叹人烟连三月,家信抵万金。国难与斗争,厮杀之持续的几千年来,又有多少可抵万金之家信?傅雷的家信被誉为煞费苦心的教子篇章,恰是这万金家信使得傅雷之子傅敏傅聪有了坚持不懈之志,获得了那般-成绩。一样身为近代著名人物的梁启超的家信又能否之万金呢?

梁启超,对华夏近代具备深切浸染的一名人物。他在政事、学术、心思、培养等各个领域都有肯定的-成绩。勇于试验百日革新的探究革新精神和爱国热情,使得他在培养上不但有西方的怒放民主还有华夏保守培养的精美。多是因他深入看法到少年强则国强进而对联女的培养倍加重视。

他的培养式样既不陈旧随从华夏封建保守,也不盲目寻求西方时髦,而是重视将二者完好联结。他全心指点后代,细心对他们施行培养,不过他没有对联女们有太多奢求,而是鼓舞他们依照本人的意思,挑选本人的方位。他对分别后代的培养启发方位分别,不恰是知道了华夏传统孔役夫因材施教的心思吗?这类培养的胜利事例不恰是告知了我们分别的人有分别的学习作风和步骤,惟有适合本人的学习步骤才是最佳的。他还表达学习应有议论精神。分别的学术与文化都有分别的自己上风与劣势,惟有勇于议论与评析过错之处,才能制造出更昌盛的文化。恰是应为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择善而从取其精美,才使得他的子息们将东西方独具特点的文化联结以修身养性。

他也讲求学习应有赶上心,充溢猎奇和求知欲,乐趣味主义和达观精神。正如他在寄与梁思成的信中所自述我的生活内容,异样充实,恐怕万世维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曾不在此。我每历多少时间,风趣转新方面,便感觉像换个鼎盛命,如朝旭牺牲,如新荷出水,我自愿这类生活是极心爱的,极有价格的。回顾他云云的治学式样,梁思礼也说:父亲宏大的人品、广大坦诚的度量、风趣主义和达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锐性和庄重的治学作风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息的精神源头。由此可看出学习真应当重视意思与坚定不移的精神。

恰是梁启超的专有培养使得梁家有了一门三院士的名誉。那么他能否只重视后代们的学习而不顾子息们的健壮了呢?不,这从400多封家信中的苟且一封都可会心到他对联女们浓厚的关爱。

开始,他对的后代称谓方面。他称后代们为宝物,自称老白鼻谐音老baby,以至还给孩子们起了花名。如:五女梁思懿,在信中呼之为司马懿,六女儿则称为六六,又如小宝物庄庄,大宝物等称谓。云云可设想出他是何如一名慈爱和气的老头,以至有些撤销他身为革新家的宏大形象,转瞬变身为老顽童。云云怒放的心思,在封建固执派权势重大的其时还恰是时尚啊。可能梁启超先生这怒放的心思深入的浸染了他与他后代采用西方文化吧。

再者,他信中所述内容。他在信中不但鼓舞启发后代学业进展,还功夫叨念着后代的体魄健壮。动作一个好父亲,在孩子学业与体魄健壮方面,他肯定会坚决果断的挑选后者,而梁启超即是这样一个关怀孩子的好父亲。

只惋惜了,在那个晦暗与涟漪的年头,战乱中交错了革新的人烟,他只得站起来以身作则引颈变法,云云困难。但恰是因困难,才使得那些家信更有可抵万金的宝贵吧。且家信给我们的无尽摸索与诱导,未尝又不是它可抵万金的原由呢?

 一年级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4

看梁启超写给儿女的信,其语气真不像是那个写出“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少年强则中国强”“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血气方刚的斗士,反倒像一个喜欢絮絮叨叨的老头儿,讲起话来丝毫没有架子。书信中的吐槽,视子女如老朋友。比起同样有名的《曾国藩家书》中常用的命令语气,梁启超对待子女真是像老朋友一样。而且书信中也不用文言文,很多白话,还有像“年把”这样的方言,想其语气、神气,让人不禁莞尔,实在可爱极了。

一纸信笺、数行墨字是怎么样把九个儿女都教得出类拔萃的呢?

书信中有很多学习方法以及为人处世之道。梁启超精心雕塑群童--“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他对每个孩子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和他们谈心,和他们商量,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一字一句,字字珠玑,使得一封封家书价值万金。

1916年,梁启超在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写道:“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汝辈小小年纪,恰值此数年来无端度虚荣之岁月,真是此生一险运。吾今舍安乐而就忧患,非徒对于国家自践责任,抑亦导汝曹脱险也。吾家十数代清白寒素,此乃最足以自豪者,安而逐腥脑而丧吾所守耶?此次义举虽成,吾亦决不再仕宦,使汝等常长育于寒士之家庭,即授汝等以自立之道也。”

为了给孩子们一个好的生长环境(长育于寒士之家庭),梁公宁愿不做官,宁愿舍安乐而就忧患,教授孩子们以自立之道。

现在我们一起看看梁启超九个子女都有怎样的成就:

大女儿梁思顺,字令娴,诗词研究专家,梁启超长女。外交官周希哲夫人,中央文史馆馆员。生于广东新会,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编有《艺蘅馆词选》。她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曾参加北京女青年防痨协,后曾任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

她自幼受到父亲的熏陶和教育,爱好诗词和音乐。梁启超在世的时候,她长期担任父亲的助手,并尽心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深受梁启超的喜爱。在梁启超流亡日本期间,她曾担任梁启超的日语翻译。梁启超逝世后,她精心保存了父亲的许多信件,后来成为《梁启超年谱长编》的重要素材。

二女儿梁思庄,她也是留学海归派,精晓许多国度的语言,开国后,任北京大学藏书楼副馆长。1980年,梁思庄被选中国藏书楼学会副理事长,后又任声誉理事。她为北京大学收藏的几十万册西文图书做编目,成为中国图书馆学和目录学的一大功臣。

第三女梁思懿,毕业于燕京大学,专攻医学范畴方面的。参加革命后再度进修历史系课程,她思惟活泼,踊跃提高,曾任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构造\中华民族束缚先锋队\的大队长,是\一二·九\运动中的门生主干,是燕大门生首脑,为\燕京三杰\之一。

末了一个女儿梁思宁。在三姐梁思懿的影响下参加了新四军。开国早期,陈毅元帅曾对修建学家梁思成说:“昔时我手下有两个特别的兵,一个是梁启超的女儿,一个是章太炎的儿子。”陈毅元帅所说的梁启超的女儿即梁思宁。能获得大元帅如此褒奖,梁思宁的才能也是杠杠的。

长子梁思成,一代闻名的修建巨匠,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修建系,获硕士学位。梁启超要求他要多学一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常识,不能仅限于专业所知。他兴致普遍,算得上是全能型的人才,美术、音乐、体育他都很专长。

对我们而言,可能更感兴趣的是梁思成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

梁思成与林徽因

次子梁思永,他是考古学的专家,平生为中国考古界做出了宏大的进献,从哈佛留学返来后就介入了中国各类严重考古运动,并做了一个“龙山文化”的总结论文,在考古界惹起一阵小影响。闻名考古学家夏鼐说:‘梁思永是我国第一个受过泰西的近代考古学正式练习的学者。’闻名考古学家安志敏也说他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导开拓者之一。

第三子梁思忠,出生于日本,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美国的黄埔军校),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也算是一代名将。1932年患腹膜炎,因贻误医治而逝世,年仅25岁。堪称是英年早逝啊!可悲!可叹!

第四子梁思达,193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是一位经济学家,抗日战争时期曾在重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和中国银行长沙支行任职,开国后调到北京当统计科科长,1965年主编了《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一书。

第五子梁思礼,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提及他的职业,人人肯定会觉得厉害。梁思礼是一代火箭专家!三十多年来,他亲身引导和参加了多种导弹、运载火箭的控制体系研制实验。他是1964年实验成功的、我国自行计划第一个地-地导弹的控制体系负责人之一,并在今后改良的型号中,引导研制出具备中国特色的全惯性制导体系,使我国导弹控制体系的计划完整脱离了仿造苏联的“框框”。他是中国航天奇迹的第一代人,也是现代中国导弹控制体系的带头人,为我国的航天奇迹作出了紧张进献。1987年他被选为国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被选为第八届天下政协委员。1994年被选为国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996年10月获“何梁何利奖”。1997年9月作为天下十名有突出进献的老传授之一,获“中国老传授科教兴国进献奖”。平生也是和他父亲一样,功劳明显!

梁思礼代表作品有《向太空长征》、《梁思礼文集》等。

一双大眼,鹅銮式的宽阔前额,一张典型的“梁家嘴”,举手投足间处处是父亲梁启超的影子。“像,太像了”,曾经在南开中学听过梁启超演讲的周恩来总理第一次见到梁思礼时,竟有种恍若隔世之感。

梁思礼被叫做“老白鼻”,这是梁启超对他的昵称。风趣的梁启超将英语Baby(宝贝)一词汉化,变成属于梁思礼特有的甜蜜昵称“老白鼻”。后来他成为我国航天质量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学术带头人之一。如果梁公在天有知,他一定会很欣慰的。家书中梁公有多处提到“老白鼻”,其对幼子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梁思礼:饮冰室血统的“驯火者”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以后,美国人嘲笑“中国只有子弹,没有枪”,认为中国没有运载工具,不承认中国是核大国。中央专委决定改进中近程导弹,进行“两弹结合”的热实验,梁思礼负责控制系统设计。

研制成功具有中国特色的捷联惯导系统,开辟战略导弹“惯导化”道路,研制地地战略导弹和长征2号运载火箭,任型号副总设计师,首次采用惯性平台计算机方案:任航天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系统总设计师,实现地面测试设备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他是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开创者和软件工程化的倡导者。他被称为中国航天事业开拓者之一。

火箭如喷着火舌的莽兽巨龙,梁思礼这些第一代中国“驯火人”就要为这头巨兽套上笼头,绑上马鞍,驾着它从战争的废墟驰向航天的大门。

梁启超的遗传,一个留在了孩子的脸上,一个种在了孩子的心里。当人问及父亲梁启超对他的影响时,梁思礼说父亲和他的兄长们直接交流比较对,而他从父亲那里更多学到的是“爱国”!

“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这指引了梁家子女们的成才路。

萧伯纳曾说,“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梁启超的人生就像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他的光亮照亮了很多人的道路,它燃烧得光明灿烂,然后他把火炬交给了他的孩子们。他的孩子们个个争气,他们不靠父辈的名望,本身埋头苦干,石破天惊,打造出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新天地。

小结:

梁任公是近代人物中我很喜欢的一个人。已经断断续续读过他好几本书了。读他的书,感觉人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有精神。他的感染力很强。

《梁启超家书》这本书,让我觉得,培养子女的方式是大有门道的。对比《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梁启超家书》等几大家书,他们各有各的特点,每个主角背后的家风也不一样,我们不可能全搬照套拿来用,但很多观念和方法,我们可以抽取出来,然后总结成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从他人的经验中吸收教训,提取菁华,设计出适合我们自己的育人方法,或许我们也能成功了。

曾国藩说,“吾家子侄,人人须以勤俭二字自勉,庶几长保盛美。观《汉书·霍光传》,而知家所以速败之故。观金日弹、张安世二传,解示后辈可也。”

这一代人厉害,但是下一代人就不一定厉害了,富不过三代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教育得当,兴许能够避免“富不过三代”那样不好的后果。像康有为作为梁启超的老师,他学问与成就同样厉害,但是他的教育就很失败,他的儿女们活得很狼狈。对比梁启超的教育,作为老师的他应该感到惭愧。

像张汤后人(其子孙成就“三朝重臣,九世封候”,张家富贵数百年,绵延有汉一朝),曾国藩后人(据资料显示,自曾国藩始,在其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他的子孙中有成就的人多达240多位),梁启超后人(九子九成才,一门三院士)那样的成就,才是我们应当提倡和追求的。

家兴与不兴,家风很重要,教育很重要。

生活中处处有艰难,面对艰难险阻,我们应该迎难而上!积极向上之人,总是给人以动力!想想百年容易过,此生我们能做点什么呢?

上海虹桥

20xx.06.30午后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5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梁启超家书读后感-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昨日从书架上拿出一本老严以前买的书《梁启超家书》,随手翻了几页,却被梁启超那种对孩子的有温度有深度的爱所深深吸引,拜读之后,感慨颇多。梁启超先生,作为“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人”,名满天下,然而作为一位父亲,他是那么的可亲,可敬,他时而称呼他的孩子们为“宝贝,乖乖”,撒娇卖萌,尽情挥洒他的爱与思念,时而认真地和他的子女们谈论家国天下,谈论民族大义,进行道德培养,而他自己,也活成了子女们心中的精神楷模。

很多时候,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读到一本好书,你并不能理解和体会其中的好处,或者理解地很肤浅,不明其深意。然而当我们经历了世事,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再碰到一本好书,你会觉得,这书中的道理,为什么我知道的那么晚,而如今读来,是如此熨帖我心。我们经常和知娴谈论一些事情,但是年少的她,当然不能完全理解我们的想法。我喜欢在读到好的文章和书的时候,在三人都闲暇的时候拿来读一下,而往往和我产生共鸣的只有老严,我知道,她还太小。

我希望我能在知娴的每个人生阶段都能陪伴她的左右,在她遇到的每一个抉择时,我都能给她力量,给她我最中肯的参考意见。这应该是每一个母亲的心理。然而我是一个忧患意识很强的人,我知道,很多弯路需要她自己走,很多挫折她会躲避不及,而我,也不确定能陪她走到哪里。因此我希望,我能在读到好书的时候,替她记下一笔,写点我的感受,在我遇到挫折的时候把我的反思写下来,记在这里,现在她未必懂,将来或许她可以翻出来看看,等我们可以对某件事情产生共情的时候,让我们来共同回忆一下,探讨一下。或许,这也会是我对她的爱的纪念和传递。

今天,读《梁启超家书》,真的如书中所说,每一封信里,都透露着父亲浓浓的爱意,其情之真,其爱之切,几十年后读来,尤能被其强大的磁场一击命中并被深深吸引。我也萌生了想给知娴写信的冲动。我是那个时时监督她学习,管理她生活的执行者,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矛盾不断,相爱相杀。我反思在作为朋友方面,我共情的能力太小,在她那里,我只是一个母亲,尚做不到真正的朋友的角色,我希望我能学到《梁启超家书》精髓的万分之一,好好反思自己。孩子真正和我们朝夕相处只有短短三四年的光景了,我希望我也可以在我们的相处和离别中学会写信,传递我那滚烫的爱女之心,虽然不能像梁启超先生那样照亮子女的道路,也希望能给她的人生路增添一份温暖和自信。

摘抄我喜欢的梁启超先生的家书的精彩部分如下:

1)人之生也,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们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强烈的人,但经过若干时候之后,总能拿出理性来镇住它,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这一点你们虽然不容易学到,但不可不努力学学——梁启超致梁思成书(背景:林徽因父亲亡故,梁启超先生写信给梁思成,劝解林徽因鼓起勇气,发挥天才,完成学业,不要沉迷于伤痛。)

2)思成来信问有用无用之别,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试问唐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贡献于国家者孰多?为中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历史减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思成所当自策励者,惧不能为我国美术界作李、杜耳。如其能之,则开元、天宝间时局之小小安危,算什么呢?你还是要保持这两三年来的态度,埋头埋脑做去便对了。

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副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功夫,生怕变成画匠。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内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倒欢喜极了。中国先辈们屡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两三年来蛰居于一个学校的图案室之小天地中,许多潜伏的机能如何便会发育出来,即如此次你到波士顿一趟,遍发生许多刺激,去去波士顿算什么,比起欧洲来真是“河伯”之于“海若”,若和自然界的崇高伟丽之美相比,更不及万分一了。然而令你触发者已经如此,将来你学成之后,常常找机会转变自己的环境,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胸次,到那时候或者天才会爆发出来,今尚非其时也。今在学校中只有把应学的规矩,尽量学足,不惟如此,将来到欧洲回中国,所有未学的规矩也还须补学,这种工作乃为一生历程所必须经过的,而且有天才的人绝不会因此而阻抑他的天才,你千万别要对此而生厌倦,一厌倦即退步矣。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作甚?着急他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的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人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我一生学问得力专在此一点,我盼望你们都能应用我这点精神。

这段读来太爱,摘抄了一大段,梁思成这样的大师,在青年时期也有迷茫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局方寸之内,经年累月学基础画工,出游波士顿一次,感知外面的世界很广阔,不免对自己当时的境地感到怀疑。而梁启超先生这一段书信真是句句精妙,把自己高湛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切身的体会,传递给自己的儿子。梁思成,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著有《中国建筑史》。而他的成长离不开这样一位视野宽广,格局宏达的父亲的密切影响。

转到目前的知娴的学习,我们经常形容十年寒窗,随着年级的提高,学习强度也越来越大,在面对如今的社会环境,网络,游戏,闲书,对他们的诱惑越来越多。诱惑越大,对于学习的疲倦感也越来越强。但是我依然认为,十年寒窗,仍然是需要分秒必争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我们可以不用想我们将来会面临什么样的抉择,但是现在的'每一分的学习都是有用的,不管是主科语数英,还是史地生,你学进去的每一点知识,都会积聚在你的精神内核中,你学的每一段历史,都是我们的前生,你了解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的地球,你学到的每一分生物知识,都是我们人类和生物界的循环和繁衍,这些点点滴滴,都会帮助你的精神内核在某一刻达到质变,你会变的更加睿智,更加丰富,从而更加宽广。今天的每一分耕耘,都会使你将来成为一个更加自信、得体、美好的自己。

3)关于思成学业,我有点意见。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功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再者,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这种境界,固然关系人格修养之全部,但学业上之熏染陶熔,影响亦非小。因为我们做学问的人,学业便占却全生活之主要部分。学业内容之充实扩大,与生命内容之充实扩大成正比。这些话许久要和你讲,因为你没毕业以前,要注重你的专门,不愿你分心,现在机会到了,不能不慎重和你说。

梁启超先生给子女的家书里,随处可见真知灼见,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我们虽然没有在自己的生活里遇见这样的长辈,但是读读他的信,他们的很多生活细节,包括上学,择业,交友等很多方面的思考跃然纸上。如果我们能读进去,有思考,益处会很多。这也是他们留给几十年后的我们的一笔可贵的财富。

我们的人生在历史长河中渺小如尘埃,然而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讲,所历的每一段光景都是鲜活而厚重的,需要我们常做思考、调整,我们需要不断地跳脱开,审视自己的内心。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6

提倡百善孝为先的中国,从蒙学的《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一直到清末的《曾国藩家训》,任何一篇关于教导自己子女立身、处世、做学问的文章,都有一副神色严峻的教训面孔,板着,端着,让孩子和家人觉得惧怕。

有此印象,对于写这类文章的父亲们,便都有了一种固定的认识。甚至读《傅雷家书》时,也羡慕傅聪有如此博学多才,循循善诱,同时又严格要求孩子的父亲。

而近日,读得一本旧书——《梁启超家书》,忽然发现,梁任公教育孩子是如此的不同。

写《少年中国说》的梁任公(启超)曾经这样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参加戊戌变法之前之后,曾经想着君主立宪,而后又支持民主政协的梁任公,在一生之中思想多变,兴趣多变,唯有对他儿女的拳拳爱意从未改变,为了少年中国梦,梁任公仁慈地呵护着子女,精心培育着子女,引导着子女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发展,梁启超的9个儿女,人人成才,且各有所长,当年中央研究院第一批院士中竟然有两人是他的孩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此外有才女梁思顺,图书馆学家梁思庄,毕业于西点军校任十九路军校官早年病逝的梁思忠,研究经济学的梁思达,参加革命的梁思懿和梁思宁,已经第三个成为院士的火箭专家梁思礼。

家书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第一篇便可看见梁启超指导时年十九岁的女儿梁思顺学习行政法、经济学、财政学、国际法,等等,因思若吾爱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求学不可太急……,接下来便是给思成思永的若缘怠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子弟矣。

随着儿女们的成长,梁任公说:人生之旅历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往不克因此着急失望,找精神上之萎(上草头下畏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紧接着,梁任公便开始教导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学问是生活,生活是学问人之生也,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则安之若命。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有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梁任公在本书里的文笔很活泼的,古文和白话相间的,亲切动人。有意思的是,梁任公称呼自己的孩子宝贝思顺,没出息的小庄庄老baby,他是非常平等亲和地与孩子们交流,当孩子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梁启超是给出了这样的安排,他说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的了不得,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激烈,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决定在你们自己,我想这真是理想的婚姻制度,而且,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定下之后,梁启超会问女儿思顺你的意见怎样呢?

此书选择的大部分是梁任公给子女谈为学和做人的书信,后附三篇演讲和谈话录,其实也是总结了梁任公认为为学做人的思想——所谓三达德——即为智、仁、勇.

一如梁任公说的: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皆在于此。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7

感恩父母

——读《梁启超家书》有感

父母是我们从呱呱坠地时便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至亲之人,他们不求回报地为孩子付出。在读了《梁启超家书》后,我不仅更深地体会到父母对儿女的爱之深沉,而且了解到了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梁的子女个个成才,其中必不可少的原因就是梁对子女含辛茹苦的指导与教育。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要为父母道一声感谢!

在《梁启超家书》中,我看到的梁启超没有《少年中国说》的豪情壮志,有的只是在家书中对儿女不厌其烦的提醒、指导,向儿女告知自己的近况与家庭琐事。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里,我看到的只是一位父亲的父爱以及对儿女深切的冀望。梁启超作为一位过来人,在家书中向儿女传授生活经验,让他们少走弯路,而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或许我们的父母很少会以家书这种形式教育我们,但他们却实实在在地起到我们一生的榜样作用,对我们的言传身教足以让我们感激一生。

爸爸是我精神世界的一个标杆,引领我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记得在三年级的时候,父亲带着我去登山锻炼身体,那时的我还小,身体也没有那么强壮,望着被晨雾环绕的高大山峰,不免产生畏惧退缩之意。爸爸摸着自己并不算瘦的身体,笑着说:“你看爸爸那么胖,你年纪轻体力好的,哪有什么吃不消的!”爸爸的这句话又让我重燃斗志,也让我懂得什么叫迎难而上。但登山远没有想象中的简单,刚走过半山腰,我就累得气喘吁吁,双腿仿佛被灌上了铅,几乎是寸步难行。这时,高挂的太阳也展现着它的威力,灼热的阳光仿佛要让人融化,我热得汗流浃背,真是又热又累,十分难受。过了一会儿,我实在忍受不下去了,便叫爸爸一起到路边的石凳上坐着休息,我大口大口地呼着气,心里又开始萌生退意……等到爸爸站起来招呼我走时,我就“黏”在石凳上,赖着不走,嘴里还一直嚷着“下山吧……”爸爸拿我没法,只好苦口婆心地劝我:“儿子,坚持才会胜利,不坚持是没法取得成功的!算了,既然你不想走的话,那我先走一步。”望着爸爸用力迈动双腿但仍不放弃的背影,我的脑海久久回响那句话——“坚持才会胜利”。是的,只有不停住前进的步伐,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想到这里,我又追上了爸爸……最后,我们在山顶上见到了壮观的山间美景。我的爸爸就是这样,在所见所闻中传授我人生的道理。

我的妈妈平时对我的学习很严格,常常弄得我苦不堪言,但我却不可否认的是,正是母亲的严格要求,我才能有今天的成绩。一天,我写完了学校布置的作业,心情正愉快,心想着终于可以脱离作业的海洋,出去玩一会。可是妈妈的一句话就让我的幻想破灭了:“玩什么玩!来,做做练习题吧。”听到这句话,我就像一个泄气的气球一般垂头丧气,母亲之命我可不能违背,只得摇头叹气地返回自己的房间,不情不愿地回到了题海的怀抱。英语的一个个字母让我眼花缭乱,数学的一个个数字让我头晕目眩,再想想外面的鸟语花香、打闹嬉戏,想到自己的一天又要这样子过去,我心里不禁闹起了情绪,干脆心一横,笔一丢,眼一闭,趴在桌子上打算与周公畅聊。这时,我感觉到自己的太阳穴在被一双温暖的手慢慢按摩着,耳边又响起妈妈那熟悉的声音:“儿子,我知道学习是辛苦的,但不付出努力如何才能获得成功呢?妈妈坐着陪你吧。”我的心中有一股暖流流过,感受到了温暖的母爱,也有了重新握笔的动力。

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也教会了我们太多道理。“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我们要时刻铭记父母对我们的哺育之情与栽培之恩,时刻怀着一颗感恩之心。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8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他领导过强学会,担任《时务报》主编,推广“诗界革命”,发动“史学革命”,为维新变法到处宣传奔走,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的名字可谓如雷贯耳,无论公车上书,还是维新变法,无论前期力主君主立宪,还是后期支持民主宪政,他的目的始终是实现国家的救亡图存,民族的复兴强盛,他的骨子里始终流淌着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爱,他的爱国主义情怀也深深感染和影响了自己的子女,七个出国留学的孩子在学成后都毅然归国。在胸怀天下的同时,梁启超十分关注家庭教育,关心年青一代,他所写的《少年中国说》现在读来仍让人热血澎湃,激情满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长大成人的9个孩子,个个成才,殊为难得。

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编写了《艺蘅馆词选》,是研究梁启超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长子梁思成是著名建筑学家,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空白并培养了很多研究古建筑的人才;次子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学家,他主笔的《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是我国首次出版的大型田野考古报告集;三子梁思忠早逝;次女梁思庄是著名图书馆专家,她一生致力于西文编目工作,北大图书馆的几十万西文图书的目录都经她亲自或指导编制而成;四子梁思达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曾参与编写《中国近代经济史》一书;三女梁思懿主要从事社会活动,一直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会议;四女梁思宁投奔新四军,参加革命工作数十年;五子梁思礼是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他是1964年实验成功的、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个“地—地”导弹的控制系统负责人之一,参加了1966年在我国国土上进行的导弹核武器试验。其中,梁思成、梁思永当选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梁思礼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一门三院士”,世所罕见。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之所以能人人成才,与他平时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息息相关,这一点在《梁启超家书》中体现尤为突出。在《梁启超家书》一书中,共收录了从1912年至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儿女们的110封书信,涵盖了生活、学习、为人、处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细细品来,收获颇多。

虽然梁启超出生于封建社会,但他思想开化,做派开明,并无一般封建老夫子的迂腐。在他所写家书中,经常称呼儿女“宝贝”“baby”,落款“爹爹”。他给孩子们讲笑话,讲日常琐事,还时常自我调侃。他说,“我爱你们,我想你们,想得厉害”“要你们知道我快活顽皮起来的样子”“……”他将儿女平等看待,家庭的大事小情都会和儿女商量,特别将大女儿思顺看做自己的左膀右臂,毫无封建家长制的做派和封建士大夫的迂腐,这种充满平等、自由、民主的家庭环境,即使现在也殊为难得,能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快乐成长,梁启超的孩子们何其幸也!

梁启超认为身体健康是摆在第一位的,只有身体好才能学习好,达到“身健则心灵,心灵则易悟”的效果。在给思顺的信中,他说,“来复日必须休息,且须多游戏运动”“汝必须顺承我意,若固欲速以致病是大不孝也。汝需知汝乃吾之命根。吾断不许汝病”。他希望孩子们积极进取,总要时时保持元气淋漓的气象,自己就用行动给孩子们做了表率。在手术失败的情况下,梁启超仍保持着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每天著书立说,发表演讲,诲人不倦。《饮冰室合集》凡148卷,1000余万字,可见梁启超是怎样的笔耕不辍,即使在生命最后两年,仍坚持每天写2000余字,在去世前4个月开始着手撰写《辛稼轩年谱》。

梁启超非常关心孩子们的生活,经常询问他们学费、经济等情况。在信中随处可见“庄庄学费每年700美金便够了吗”“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留学便了,你们更不必因此着急”“庄庄该用的钱就用,不必太过节省”等。梁启超早年接触西方思想,戊戌变法失败后又流亡日本,深知开眼看世界、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他将孩子们送去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留学,并尽全力保障,解决后顾之忧,这也为他们今后成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梁启超十分关心孩子们的学习,经常给予指点。在《梁启超家书》的第一封信中,他就告诉思顺“唯吾必欲汝稍学宪法行政法,知其大意(宪法所讲比较尤妙),经济学亦必须毕业”,他要求思成熟读《四书》,并且“明年待我时,必须能背诵”,“吾欲汝以在院两月中取《论语》《孟子》,温习暗诵,务能略举其辞,尤于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细加玩味”“次则将《左传》《战国策》全部浏览一遍,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同时,他对孩子们的学习很宽容,他对思庄说,“至于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能在三十七人考到第十六,真亏了你”“不必着急,只须用相当的努力便好了”“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只问知识的积累,不问成绩的好坏,只要学习上有些许进步便大加鼓励,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学习,孩子们的幸福感应该爆棚吧。这正是梁启超的高明之处,“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反而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和潜能,都成为了自己研究领域的佼佼者,成就了“一门三院士”的美谈。

梁启超很尊重孩子们的意愿,从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梁启超主要从事政治活动和文史学研究,但却不要求“子承父业”,认为只要是孩子们喜欢的学科就好。这就出现了我们所看到的,他的九个子女研究领域各不相同,有学建筑的,有学考古的,有研究诗词的,甚至有从事最尖端的导弹研究的,呈现出一派“百花争艳”的气象。但只有一点,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做官,希望他们做学问,“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

一封封书信,饱含着梁启超对孩子们的爱和希冀,这也是他作为一名父亲给孩子们留下的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9

梁启超的儿女他们个个成才,这和梁启超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有密切的关系。九人中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家庭中出了三个院士这也是极少见的。

九子皆才俊

每当我听到同学们激昂豪迈地诵读《少年中国说》时,心中燃起一股暖流,视线逐渐模糊,《梁启超家书》中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梁启超家书》一开始以书信的形式呈现在儿女眼前,后来经过整理,编订构成了一本书。梁启超的一封封书信渗透着对子女们浓浓的亲情与深沉的爱。与其说是家书,不如说是对儿女的'人生指导,像照明灯一样点亮了孩子们光辉的前程。当然,更少不了对儿女的关心、问候。这与《洛克菲勒的38封家书》大同小异,同样都是为孩子们照亮前程,指引人生。不同的是,《梁启超家书》充满了家国情怀,充分表达了梁启超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就是对梁启超这种言传身教、耳提面命的最好写照。作为一位父亲,他当然希望子女成才,但他更重视健康。他说:“汝需如汝乃吾之命根”,身健则心灵,心灵则易悟。在学习当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健康,才能有一个光辉的前程、幸福的生活。

我喜欢梁任公说的一句话:“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炼德行之好机会。”思永、思成被车撞得头皮血流,却还乐观地直面生活。梁启超认为,这并不是灾难,而是挫折,挫折正磨炼了德行与心性,使自己学会在逆境中成长,使自己变得更勇敢。如今社会安定,我们这一代有一部分人太矫情了,根本不能很好地理解挫折,也就不能很好地磨练自己,遇到一点点困难便放弃,可笑至极,受了一点小伤便大声哭喊,没有想过老一辈那么苦是怎么挺过来的。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从中汲取了人物的优秀品质,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等。还记得我三年级被小车碾碎脚趾的时候,我受不了那个疼痛,哭得稀里哗啦,但是爸妈赶到医院,看着坐在轮椅上的我,他们都在乐观地安慰我,甚至还给我讲笑话。当时我一点都不理解爸妈,觉得他们对我太没有同情心了,我都受伤了,他们还笑得出来!现在想想,爸妈并不是不爱我,不关心我,他们当时的种种所谓的“笑”,其实是他们在灌输我一种难得的乐观精神。事情已经发生,哭天喊地,怨天尤人,唉声叹气,忧愁满面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唯有积极面对,才能更以好的心态,好的精神面貌抗衡不幸。确实如此,在我受伤住院的那些日子里,同样快乐,同样充实,我的伤也以最快的速度恢复。

少年强,则国强,正值少年的我们,应抓住一切机会,积极向上,学习种种有用的知识,陶冶情操,为国家之富强而发奋图强,让自己更加优秀,国家更加富强!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10

一本看的很慢的书,舍不得看完。书中主要记录了梁启超先生在1912-1928年期间给孩子们的书信,文体也从半文言文到白话文,时代的变迁可见一二,也可从本书窥探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

一大憾事:梁老一生偏爱女儿们,尤其最爱大女儿思顺,事无巨细都会倾诉给她,在1928年10月的信件中提到,明年阴历的八月,北戴河就热闹了。可惜没等到见到思顺归国那天,梁老就于1929年1月离开世界了,想来唏嘘。

一大幸事:为政治,做学问,搞投资,理家常。可谓样样精通,各方面皆能给儿女们以无微不至的指导。跟大女儿聊的最多的是家常与投资,生活味很重;跟思成思永思忠聊的最多是学业事业,以及做人做事;永远鼓励庄庄每一次的学习进步;可爱地称呼女儿思懿为司马懿;最开心的是和老北鼻(梁老最小的儿子)和小北鼻(思顺的儿子)玩耍;对待儿媳林徽因如自己亲生女儿,资助思成夫妇游学欧洲。正是因为这样融洽平等的家庭氛围,造就了儿女们未来的成就,实乃幸事。

一大喜事:无论晚年病情如何反复,梁老始终是幸福的。有二夫人王桂荃贴心的照顾,有老北鼻带来童心,有心灵寄托思顺,家庭和谐有爱,儿女们都有追求,事业上,写书论道,讲学育人,造福后人,并亲自撮合及见证了思成和徽因的婚礼。于公于私,都是人生大赢家了。

一大爱好:梁老文中多次提到自己爱打麻将。曾经与友人打了三天三夜的麻将,第二天倒头睡一整天。就算生病,也会抽空打几圈麻将。梁老对麻将,可谓真爱。

附:信中提到了很多当时重要的事件,如林长民(林徽因之父)被害,可见当时黑暗的政治格局;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梁老直呼志摩是陷自己于灭顶;王国维跳水求死,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

最后,本书堪称是一本实在的育儿宝典,它不会教你如何送孩子出国留学,如何为孩子合理搭配膳食。但它隐隐道出,如何在精神上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所追求并幸福的人,这才是一辈子的财富。

当今很多家长苦于不知怎么教导孩子,那一定是他们还没看到这些信。

反正,我如果以后养小孩,一定再来拜读!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11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在面临国难与战争,厮杀与离别时,能维系亲情的便是那封千里迢迢的家书,一字一句包含千言万语,尽数牵挂与思念之情。其中梁启超的家书被誉为苦心孤诣的教子篇章,通过一封封家书悉心对子女进行教育,看的出作为一位父亲的良苦用心。

在政治上,他敢于尝试百日维新,在教育中,也充分体现了他的探索创新精神和爱国热情,不仅有西方的开放民主还有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他的教育既不盲目跟从中国封建传统,将老一套生搬硬套,也不随意追求西方时尚,给予完全的自由,而是注重将两者结合起来。他精心教导子女,但是对子女们没有太多苛求,而是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他还表明学习应有批判精神,每一种学术与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只有敢于批判错误,才能创造出更繁盛的文化,也正是因为他对东西方文化的择善而从,才使得他的儿女们将东西方文化结合以提升自己。

梁启超在寄予梁思成的信中所自述“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回忆他如此的治学方式,梁思礼也说:“父亲伟大的人格、博大坦诚的心胸、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由此可看出梁启超注重兴趣与锲而不舍的表率作用给予了子女极大的鼓舞,正是梁启超的独特教育使得梁家有了“一门三院士”的光荣。

除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梁启超在子女的生活方面也是非常关心,从400多封家书中的任意一封都可体会到他对子女们浓浓的关爱。他称子女们为“宝贝”,自称“老白鼻”,甚至还给孩子们起了外号,五女梁思懿,在信中呼之为司马懿,六女儿则称为六六,又如小宝贝庄庄、大宝贝等称呼,如此可想象出他是怎样一位慈祥和蔼的父亲,甚至无法与他身为革命家的伟大形象匹配起来,瞬间变身为老顽童。(实习报告网 SXW9.coM)

只可惜在那个黑暗与动荡的年代,战乱中交织了革命的烽火,他只得站起来身先士卒引领变法,才能让更多的家庭得以重聚,而空间的距离使得家书弥足珍贵,正因为艰难,才使得那些家书更有可抵万金的宝贵吧。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 篇12

梁启超的儿女他们个个成才,这和梁启超对他们的教育培养有密切的关系。九人中有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三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个家庭中出了三个院士这也是极少见的。

九子皆才俊

每当我听到同学们激昂豪迈地诵读《少年中国说》时,心中燃起一股暖流,视线逐渐模糊,《梁启超家书》中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梁启超家书》一开始以书信的形式呈现在儿女眼前,后来经过整理,编订构成了一本书。梁启超的一封封书信渗透着对子女们浓浓的亲情与深沉的爱。与其说是家书,不如说是对儿女的人生指导,像照明灯一样点亮了孩子们光辉的前程。当然,更少不了对儿女的`关心、问候。这与《洛克菲勒的38封家书》大同小异,同样都是为孩子们照亮前程,指引人生。不同的是,《梁启超家书》充满了家国情怀,充分表达了梁启超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就是对梁启超这种言传身教、耳提面命的最好写照。作为一位父亲,他当然希望子女成才,但他更重视健康。他说:“汝需如汝乃吾之命根”,身健则心灵,心灵则易悟。在学习当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健康,才能有一个光辉的前程、幸福的生活。

我喜欢梁任公说的一句话:“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炼德行之好机会。”思永、思成被车撞得头皮血流,却还乐观地直面生活。梁启超认为,这并不是灾难,而是挫折,挫折正磨炼了德行与心性,使自己学会在逆境中成长,使自己变得更勇敢。如今社会安定,我们这一代有一部分人太矫情了,根本不能很好地理解挫折,也就不能很好地磨练自己,遇到一点点困难便放弃,可笑至极,受了一点小伤便大声哭喊,没有想过老一辈那么苦是怎么挺过来的。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从中汲取了人物的优秀品质,面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等。还记得我三年级被小车碾碎脚趾的时候,我受不了那个疼痛,哭得稀里哗啦,但是爸妈赶到医院,看着坐在轮椅上的我,他们都在乐观地安慰我,甚至还给我讲笑话。当时我一点都不理解爸妈,觉得他们对我太没有同情心了,我都受伤了,他们还笑得出来!现在想想,爸妈并不是不爱我,不关心我,他们当时的种种所谓的“笑”,其实是他们在灌输我一种难得的乐观精神。事情已经发生,哭天喊地,怨天尤人,唉声叹气,忧愁满面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唯有积极面对,才能更以好的心态,好的精神面貌抗衡不幸。确实如此,在我受伤住院的那些日子里,同样快乐,同样充实,我的伤也以最快的速度恢复。

少年强,则国强,正值少年的我们,应抓住一切机会,积极向上,学习种种有用的知识,陶冶情操,为国家之富强而发奋图强,让自己更加优秀,国家更加富强!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更多>
分范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