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高分范文网 >读后感 >导航

林黛玉进贾府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12-21

「必备」林黛玉进贾府读后感。

没有阅读的人生是枯燥无味的,对于作者作品的体悟,我们可以写在作品中,作品中那些让人耳目一新的话语是时候展现出来了。那么作品的读后感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贴合原文呢?高分范文网的编辑特地为你收集整理“林黛玉进贾府读后感”,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林黛玉进贾府读后感 篇1

从小便听人说《红楼梦》乃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文学独一无二的经典,听得多了,便渐渐产生了好奇,初中时,从图书馆借来阅读,怎奈才疏学浅,却无法弄懂其中意味。经过几年的学习,终于又有机会与它再续前缘,心中实在有些激动。

其实也不敢谈什么读后感,只是断章取义罢了。单单就《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回来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泼皮破落户王熙凤。虽然在这一回中,她并不算是主要人物,但这是她的第一次出场,实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王熙凤出场时,曹雪芹通过黛玉的心理活动,写出了王熙凤的与众不同:这些人个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在那个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王熙凤的形象无疑是不合乎那个时代的要求的,但这也正是她的独特之处。她敢于突破常规,张扬个性,也许,这也是曹雪芹想要表达出的一种愿望。其实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曹雪芹对丫鬟晴雯的描写中看出来虽然晴雯只是一个小小的丫鬟,但她敢于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喜怒哀乐,真正的把自己当做一个独立的人,而不再只是主人使用的工具。虽然她最后病死在自己家中,十分凄凉,但她至少得到了宝玉她的主人最真挚的关心和爱护,她也最终为自己争取到了真正的人格。不过,我觉得王熙凤和晴雯还有所不同,虽然她们都是追求个性,但王熙凤是有强大的后台作支撑的:宠爱她的贾母,亲姑母王夫人,甚至贾宝玉也是十分敬爱她,所以她不怕,而晴雯什么都没有。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王熙凤并不是真正的要挑战世俗,可以说,她这么做只是因为恃宠而骄罢了。但王熙凤虽然泼辣,却始终把握了一个度,即在老太太喜欢的范围之内,并以适度的调皮让贾母更加喜欢她,这也体现出她真的是十分聪明。

王熙凤的聪明还表现在逢迎附和上。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当她初见林黛玉时,虽然她也许与林黛玉并没有什么感情,但还是应景地拉着林黛玉的手,为她的不幸落泪哭泣,当听到贾母说:快再休提前话。她马上转悲为喜,说着:该打,该打。正是这样的应声附和让她在人前笑语逢迎,左右逢源,也博得了老祖宗的喜爱。但这却让人们感到,她每次的热心关怀,甜言蜜语都显得不是十分真诚。

王熙凤十分聪明,有着一般女人所没有的管理才能,堪称荣国府的总经理,她生性爱张罗,喜欢在人前展示自己的才干。林黛玉进贾府后,她忙前忙后,一面问黛玉需要什么,一面又招呼婆子们,一会茶果上来,她又亲为奉果奉茶一切人想不到的,她全都安排准备的妥妥当当。在后几回中,她协理宁国府,更是风风火火,将原先懒懒惰惰的下人们组织得井井有条,将丧事办得十分圆满。这时她越发骄纵了,却也为她日后的悲惨下场埋下了祸根。

王熙凤真的十分聪明,也因她的聪明在贾府中荣耀一时,但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虽然王熙凤的结局无从考证,但从曹雪芹在前几回一从二令三人木的暗示中可以推断出,她最终被休妻,也许下场十分悲惨。87版《红楼梦》中,王熙凤死后只用了一层草席裹着,就扔出去埋了,这不禁令人唏嘘,曾经多么辉煌不可一世,最后却只落得如此下场,真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王熙凤这一辈子机关算尽,她为了自身利益,逼死尤二姐,拿着贾府钱财干些不可见人的勾当,这一切,都最终使她聪明反被聪明误,白白送了性命。

王熙凤的一生也是贾府的一个缩影,王熙凤最得意时,也是贾府无限繁华之时,当贾府最终走向没落,王熙凤便也奄奄一息,这似乎在说明,世间万物,当走向最繁盛之时,也正是在走向灭亡。

林黛玉进贾府读后感 篇2

《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代小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是小说的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节选。我们可以对比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一窥红楼梦的伟大成就。

丫环数量的对比

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带了两个人: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雪雁。而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如此算来,迎春等人,每人至少有十二个仆人,是黛玉的六倍。王熙凤出场时,是被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再从全书看,当时荣府上下大小主子有十四人(加惜春),总人口约有四百人,主子与仆人之比达到了1∶25.而从她们的家世看,贾林两家都是世袭王公贵族。贾赦,时袭一等将军;贾政,时任工部员外郎。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钦点巡盐御史,林如海父亲以上曾四代袭过列侯。家世相当,门第相当,豪侈之气则有天壤之别,贾府安能不败?结局安能不惨?

人物描写的对比

王熙凤和众人之比王熙凤出场时,作者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正当贾母说多配一料丸药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有曾迎接远客!。而其它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在林黛玉看来,此人实在是放诞无礼。但这恰恰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刻划出她性格中泼辣的一面。她深受贾母的宠信,除了贾宝玉,合府再无一人敢在贾母面前如此说笑。正因为万千宠爱集一身,所以才敢如此恣行无忌。

王熙凤和贾氏三姐妹之比贾氏三姐妹出场时,只有轮廓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而王熙凤呢,这个人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庆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略一详,一简洁一铺陈,一高贵一庸俗,写出了贾氏三姐妹的神韵和高贵气质,暗示了王熙凤的贪婪及俗气,侧面反映出她内心世界的空虚。

王熙凤和王夫人之比黛玉去拜见贾政时,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到了吃饭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一携一拉,一亲切一热情,一稳重一猛浪。作者在这里突现了王熙凤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无非是一种表演,是以取悦贾母为最终目的的,体现了王熙凤的精明和狡诈。

林黛玉和贾宝玉之比宝黛相见时,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是率性而为,心直口快。所以尽管感觉相同,但一个只是深隐内心,另一个则是赤裸裸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描写,使环境和人物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林黛玉对贾宝玉认识之比林黛玉从王夫人口中得知贾宝玉是一个孽胎祸根,是一个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所以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心想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结果一见之下,却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何等眼熟到如此!心有灵犀,立即站到了贾宝玉一边。成为背叛封建家长、背叛封建社会的坚定同盟者。欲扬先抑,突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认同感。

贾宝玉和封建学士之比文中说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在众封建学士看来实在是荒唐之举,所以西江月中批道: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湛肖无双。宝玉无意于功名利禄,厌《四书》而喜《西厢》,避功名而趋闺房,自为封建家长所不容,也必遭封建统治者所唾弃,所以才会屡屡遭贾政责打。西江月似贬实裹,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窥贾府败落的原因;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睹人物的风采,黛玉的细心谨慎、娇弱风流,宝玉的似傻如狂、离经叛道,凤姐的庸俗泼辣、张狂精明;通过对比,我们可一叹曹雪芹的笔力,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的重点突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红楼梦的了解。

林黛玉进贾府读后感 篇3

林黛玉进贾府》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贾府的环境,有着丰富文化内涵,透过院落建筑与服饰仪节,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特点,像贾母在贾府至高无上一样,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王尊王贵,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一个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

对黛玉的描写,处处表现她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

凤姐一出场,满屋子全是她一个人在说话,别人都成了陪衬,她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依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她善解人意,巧手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贾宝玉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处在封建正统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这个家庭使他“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这对贾宝玉是沉重的压力,他的“愁”和“恨”正是欲求摆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和“狂”正是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却又找不到出路。以致陷于失望和迷惘的精神状态。

最后,我们要感谢作者曹雪芹,是他一手策划了我们这次穿越时间隧道的“故园神游”。

虽是短短几页课文,却让我们得出了一个答案:《红楼梦》的:“千红一哭(窟),万艳同悲(杯)”昭示着封建制度的必然衰败,它的成功也不仅仅在于其文学价值。

想着曾在哪一回中所见的文字,我空吟着“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吾谁与逝,与吾从,渺涉茫茫,归彼大荒。”我不再只醉心于词句的优美了,而是对那个时代的悲哀有了重新认识。

了解了颦儿“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背后的无奈,渐渐了解了宝玉“富贵闲人”中隐藏的叛逆。了解了那个终日以泪洗面,输掉了钗黛之争,在凄凉中香消玉殒的黛玉,如果说悲愁是东方古典女性的特点,那么黛玉无疑是悲秋的集大成者。

穿越了时空,打破了历史的界限,似乎见了她初到贾府的处处小心,步步留神,似乎望到了那个削瘦背影整日封存在那些封建礼教与各种人际的束缚中,无法理解,无法承受,尽力的躲避与应付。

她也承载了,搭上了这贾府的列车,开向了前方,不知到下一次在拿起你时,不知你是否还在前行。

《红楼梦》的真正开端应当是第三回后半部分《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节其中,作者不但借黛玉之眼对贾府概状、上下人等作了一一的描述,更为其在贾府中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黛玉到贾府来,身份是孤女投靠亲眷。因此,她为自己立下的行为宗旨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这一准则在本回中即得到充分表现。作者在字里行间,无不表现了林黛玉的敏锐小心、对一切都细细观察、行为恭谨。例如在邢夫人处一节、王夫人处一节、喝茶一节,还有与宝玉相会一节。试看宝黛相会,宝玉一见她便猫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而黛玉见到宝玉时虽然也有同感,但只是“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后面的宝黛问答,黛玉只是问一答一,绝不多说一句话,并且当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时”,她说“不曾读...些须认得几个字”。这与前文贾母问她时她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区别何其大也。她前后不一的原因,不过是为了迎春姊妹们只“认得两个字”罢了。宝玉的痴狂与黛玉的谨慎形成强烈对比,这也为他们在后文中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黛玉在贾府内的命运,还通过“一个翻头和尚”(即茫茫大士)的俄语有所预兆。茫茫大士说她的病“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不许见哭声”预示她“泪尽而死”的结局,而所谓“外姓亲友”自然是指她母族贾家了。但是黛玉概不听劝,孤身人了贾家,其前途可以想见。首先是她在贾家的地位。试看她进荣国府时.“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进门后,又是几个婆子扶她出轿,走了许多路,方到正房,冷冷清清等着的是儿个“穿红着绿的丫头”。只有贾母才给了她一点温暖,被“一把接入怀中”。贾母疼她,为的是她身世的可怜;而熙风等人跟她亲热,所为只是贾母。至于贾赦、贾政等,则都托故徽得见她。试与后文中宝钗进府相比,就可见黛玉处境之艰难了。

由此可见,黛玉在贾府中处于一个特殊而微妙的地位。一方而.由于贾母的疼爱,她得以与宝玉并肩,高出“迎探惜”之上;另一方面,她无亲无友,无财无势,为人所孤立。她特殊敏感之性格的形成,正是由她的处境所决定的。也正是因为此,方有了后文的一出出悲剧,有了这一册“伤金悼玉的《红楼梦》”。

林黛玉进贾府读后感 篇4

虽是短短几页课文,却让我们得出了一个答案:《红楼梦》的:“千红一哭(窟),万艳同悲(杯)”昭示着封建制度的必然衰败,它的成功也不仅仅在于其文学价值。

想着曾在哪一回中所见的文字,我空吟着“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吾谁与逝,与吾从,渺涉茫茫,归彼大荒。”我不再只醉心于词句的优美了,而是对那个时代的悲哀有了重新认识。

了解了颦儿“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背后的无奈,渐渐了解了宝玉“富贵闲人”中隐藏的叛逆。了解了那个终日以泪洗面,输掉了钗黛之争,在凄凉中香消玉殒的黛玉,如果说悲愁是东方古典女性的特点,那么黛玉无疑是悲秋的集大成者。

穿越了时空,打破了历史的界限,似乎见了她初到贾府的处处小心,步步留神,似乎望到了那个削瘦背影整日封存在那些封建礼教与各种人际的束缚中,无法理解,无法承受,尽力的躲避与应付。

她也承载了,搭上了这贾府的列车,开向了前方,不知到下一次在拿起你时,不知你是否还在前行。

林黛玉进贾府读后感 篇5

《红楼梦》的真正开端应当是第三回后半部分《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节其中,作者不但借黛玉之眼对贾府概状、上下人等作了一一的描述,更为其在贾府中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黛玉到贾府来,身份是孤女投靠亲眷。因此,她为自己立下的行为宗旨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这一准则在本回中即得到充分表现。作者在字里行间,无不表现了林黛玉的敏锐小心、对一切都细细观察、行为恭谨。例如在邢夫人处一节、王夫人处一节、喝茶一节,还有与宝玉相会一节。试看宝黛相会,宝玉一见她便猫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而黛玉见到宝玉时虽然也有同感,但只是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后面的宝黛问答,黛玉只是问一答一,绝不多说一句话,并且当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时,她说不曾读些须认得几个字。这与前文贾母问她时她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区别何其大也。她前后不一的原因,不过是为了迎春姊妹们只认得两个字罢了。宝玉的痴狂与黛玉的谨慎形成强烈对比,这也为他们在后文中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黛玉在贾府内的命运,还通过一个翻头和尚(即茫茫大士)的俄语有所预兆。茫茫大士说她的病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不许见哭声预示她泪尽而死的结局,而所谓外姓亲友自然是指她母族贾家了。但是黛玉概不听劝,孤身人了贾家,其前途可以想见。首先是她在贾家的地位。试看她进荣国府时。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进门后,又是几个婆子扶她出轿,走了许多路,方到正房,冷冷清清等着的是儿个穿红着绿的丫头。只有贾母才给了她一点温暖,被一把接入怀中。贾母疼她,为的是她身世的可怜;而熙风等人跟她亲热,所为只是贾母。至于贾赦、贾政等,则都托故徽得见她。试与后文中宝钗进府相比,就可见黛玉处境之艰难了。

由此可见,黛玉在贾府中处于一个特殊而微妙的地位。一方而。由于贾母的疼爱,她得以与宝玉并肩,高出迎探惜之上;另一方面,她无亲无友,无财无势,为人所孤立。她特殊敏感之性格的形成,正是由她的处境所决定的。也正是因为此,方有了后文的一出出悲剧,有了这一册伤金悼玉的《红楼梦》。

林黛玉进贾府读后感 篇6

机关算尽太聪明——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王熙凤其人,城府极深。林黛玉初进贾府,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泼辣的凤姐给林黛玉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从而彰显了王熙凤在贾府的特殊地位。王熙凤爱极了名和利,她在初登场时将宝髻、珠钗、璎珞圈、玫瑰佩等首饰全部戴在身上,穿得极尽奢华富贵。也正是她内心空虚的表现。人们往往会炫耀自己所缺少的东西,而王熙凤对自己财富地位的炫耀,也突出了她对金钱名利如无底洞般的渴望。

王熙凤极擅言辞,黛玉初进贾府时,她道:“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甥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寥寥数语,拉拢了在场的一派人。又道:“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在贾母笑骂时,她又立刻转悲为喜。先是喜悦,再又悲伤可怜黛玉,在贾母笑骂后又忙转悲为喜,真心的情绪转变哪有那么快,王熙凤的一颦一笑倒像是一场戏,一场为讨好贾母做的戏,贾母喜爱黛玉,她便夸赞黛玉,贾母笑骂,她便转悲为喜。一言一语又拉拢在场众人,机关算尽,圆滑世故由此可见。

心较比干多一窍——林黛玉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黛玉之聪慧毋庸置疑,初进贾府时,黛玉察言观色,初见王熙凤时,黛玉只通过王熙凤的举止便推测出她在贾府的地位不凡,邢夫人留黛玉吃饭时,黛玉婉言谢绝,一番言辞有理有据又不至于让邢夫人难堪……

最值得称道的还是黛玉二谈读书,当贾母第一次谈及读书时,黛玉回答:“读过四书。”然而当黛玉问到贾府四位小姐的读书情况时,贾母只回答她们不过识得几个字罢了。黛玉听闻此言,第二次被问到读书时,便改了口,只道自己读过一年书,识得几个字。

黛玉的七窍玲珑可见一斑。其实,黛玉的行为又何尝不是寄人篱下的一种表现,人在他乡,事事小心,时时谨慎。黛玉父母早逝,无依无靠,内心的孤独落寞可想而知。贾府众人簇拥,随贾母一起来欢迎黛玉的人数不胜数,可真正关心黛玉的少之又少。王熙凤又悲又喜,好似对黛玉十分关心,却是为了讨好高高在上的贾母。满堂上下,各怀心思,黛玉丧了父母,寄人篱下,自然小心谨慎,事事顺着贾府的来,仔细琢磨贾府的规矩。黛玉孤高自许,不愿表露自己的弱势,便只得事事小心,不动声色地观察。

行为偏僻性乖张——贾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西江月》一词中对宝玉极尽批判。王夫人只道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众人的印象也只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就连《西江月》中也道“潦倒不通世故,愚顽怕读文章。”

难道宝玉就真纨绔无能,浑噩度日吗?在探春指出宝玉杜撰之后,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可以看出宝玉对于传统思想的不屑,对世俗观念的不认同。

古人常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宝玉偏就:“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古人认为男尊女卑,宝玉偏就同姊妹一处;古人认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宝玉便混迹风花雪月,不学无术。

宝玉的种种行为完全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以至于《西江月》中写道;“寄言纨绔与膏粱,莫笑此儿形状!”为封建传统礼教所不齿。

宝玉正是曹雪芹对封建世俗不满的体现,他是对传统礼教的颠覆。

历史的长河中,“叛逆者”很多,在人人都信仰地心说的时候,哥白尼便是“叛逆者”,在人们都相信人是由上帝所创造的时候,达尔文也是“叛逆者”,在全国被暴政统治之时,揭竿起义之人,都是“叛逆者”……叛逆精神尤为可贵,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异议,能促使我们不断前进。

宝玉的叛逆,又何尝不是他看到了封建礼教的污秽之处?读书,读的是四书五经,为的是科举求仕;人生而平等,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却给人直接划分的尊卑等级……

人类在“反叛”中不断进步,宝玉的反叛精神,是封建礼教逐步衰落的体现,同时也寄托着作者对不为功名利禄,人人平等社会的向往。

林黛玉进贾府读后感 篇7

《林黛玉进贾府》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贾府的环境,有着丰富文化内涵,透过院落建筑与服饰仪节,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特点,像贾母在贾府至高无上一样,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王尊王贵,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一个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

对黛玉的描写,处处表现她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

凤姐一出场,满屋子全是她一个人在说话,别人都成了陪衬,她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依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她善解人意,巧手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贾宝玉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处在封建正统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这个家庭使他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这对贾宝玉是沉重的压力,他的愁和恨正是欲求摆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和狂正是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却又找不到出路。以致陷于失望和迷惘的精神状态。

最后,我们要感谢作者曹雪芹,是他一手策划了我们这次穿越时间隧道的故园神游。

林黛玉进贾府读后感 篇8

黛玉母亲去世,抛父进京,《林黛玉进贾府》即通过黛玉的眼睛观察到贾府方方面面的人物。

首先出场的自然是林黛玉。作者对黛玉容貌的描写共有三处:黛玉进府后,众人眼中的黛玉体弱、有自然的风流态度;王熙凤夸她“标致、气派”;宝玉眼中的黛玉美貌多情。

弃舟登岸后,黛玉乘轿来到荣国府,先到贾母房中拜见,此时贾母登场。贾母是宁荣二府备份最高的老人,因此首先介绍。之后见了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这几人都是略写。之后在贾母的吩咐下,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登场,作者介绍了这三人的容貌,然而因不是主要人物,故也是略写,而且是群体描写。

之后出场的是本回的主要人物--王熙凤。作者为王熙凤的出场精心设计,巧妙安排。首先,在王熙凤出场之前,黛玉已经和众人见过了面,知道贾母身边人物的状态,即“恭肃严整”,之后王熙凤“大笑”着出场,一下子烘托出王熙凤在贾母面前的特殊地位。正因为她地位高,身份特殊,所以敢采用这种“放诞无礼”的出场方式。之后作者不惜笔墨,铺排形容王熙凤的衣着和容貌。王熙凤穿金戴银,珠光宝气,反映了她精神上追求不高,俗不可耐,不懂高雅;喜欢聚财敛财,人前炫耀。外貌描写中最能体现作者对王熙凤性格定位的便是“丹凤三角眼,柳叶吊稍眉”。因为在麻衣相法中,“三角眼”、“吊稍眉”是“刁钻”、“狡猾”、“淫邪”之人的特点,作者故意这样写,恰恰是为体现王熙凤刁钻、狡猾的性格。之后王熙凤对黛玉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她的机变逢迎,表面上夸赞黛玉,实际上又阿谀了贾母,安慰了迎春三姐妹。她的又哭又笑也反映了她见风使舵的特点。回王夫人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她的精明能干。

之后黛玉去见贾赦、贾政,作者对此二人采用了虚写,因为这二人并未正面出场。这样处理,避免了叙述上的重复。

最后是宝玉出场,在宝玉出场前,作者已对其进行了侧面描写,通过王夫人和林黛玉母亲的描述先点出众人眼中宝玉的特点“混世魔王”、“顽劣异常”,然后宝玉正式登场,作者再铺排描述宝玉的衣着及容貌,点出黛玉眼中的宝玉“最是极好”,表现了宝玉与黛玉之间惺惺相惜,此一见面,黛玉便将前番听众人所述的宝玉其人的特点彻底推翻。

《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古代小说,选入中学课本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是小说的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的节选。我们可以对比的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一窥红楼梦的伟大成就。

丫环数量的对比

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带了两个人:一个是自幼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雪雁。而“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如此算来,迎春等人,每人至少有十二个仆人,是黛玉的六倍。王熙凤出场时,是被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再从全书看,当时荣府上下大小主子有十四人(加惜春),总人口约有四百人,主子与仆人之比达到了1∶25.而从她们的家世看,贾林两家都是世袭王公贵族。贾赦,时袭一等将军;贾政,时任工部员外郎。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兰台寺大夫,钦点巡盐御史,林如海父亲以上曾四代袭过列侯。家世相当,门第相当,豪侈之气则有天壤之别,贾府安能不败?结局安能不惨?

人物描写的对比

王熙凤和众人之比王熙凤出场时,作者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作手法,正当贾母说多配一料丸药时,“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有曾迎接远客!’”。而其它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在林黛玉看来,此人实在是放诞无礼。但这恰恰突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刻划出她性格中泼辣的一面。她深受贾母的宠信,除了贾宝玉,合府再无一人敢在贾母面前如此说笑。正因为万千宠爱集一身,所以才敢如此恣行无忌。

王熙凤和贾氏三姐妹之比贾氏三姐妹出场时,只有轮廓描写:“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而王熙凤呢,“这个人的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庆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一略一详,一简洁一铺陈,一高贵一庸俗,写出了贾氏三姐妹的神韵和高贵气质,暗示了王熙凤的贪婪及俗气,侧面反映出她内心世界的空虚。

王熙凤和王夫人之比黛玉去拜见贾政时,“王夫人再四携他上炕,他方挨王夫人坐了”。到了吃饭时,“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十分推让”。一“携”一“拉”,一亲切一热情,一稳重一猛浪。作者在这里突现了王熙凤的热情,而这种热情无非是一种表演,是以取悦贾母为最终目的的,体现了王熙凤的精明和狡诈。

林黛玉和贾宝玉之比宝黛相见时,两人都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一个是寄人篱下,一个是混世魔王;一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一个是率性而为,心直口快。所以尽管感觉相同,但一个只是深隐内心,另一个则是赤裸裸地表达出来。这样的描写,使环境和人物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林黛玉对贾宝玉认识之比林黛玉从王夫人口中得知贾宝玉是一个孽胎祸根,是一个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所以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心想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结果一见之下,却是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何等眼熟到如此!心有灵犀,立即站到了贾宝玉一边。成为背叛封建家长、背叛封建社会的坚定同盟者。欲扬先抑,突出了林黛玉对贾宝玉的认同感。

贾宝玉和封建学士之比文中说“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这在众封建学士看来实在是荒唐之举,所以西江月中批道: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湛肖无双。宝玉无意于功名利禄,厌《四书》而喜《西厢》,避功名而趋闺房,自为封建家长所不容,也必遭封建统治者所唾弃,所以才会屡屡遭贾政责打。西江月似贬实裹,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叛逆者的光辉形象。

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窥贾府败落的原因;通过对比,我们能一睹人物的风采,黛玉的细心谨慎、娇弱风流,宝玉的似傻如狂、离经叛道,凤姐的庸俗泼辣、张狂精明;通过对比,我们可一叹曹雪芹的笔力,人物的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的重点突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加深对红楼梦的了解。

林黛玉进贾府读后感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