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范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高分范文网 >读后感 >导航

《文化苦旅》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02-02

《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本。

读书可以让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乐趣。时隔多年再次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依然会有新的见解,对于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我们可以先用读后感的形式记录下来。一份优秀的作品读后感需要我们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小编现在向你推荐《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本,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读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本书,最大的感触就是对于文化的理解。实则,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压迫,一种力量!文化是美丽的、痛苦的、感人的、悲愤的,是包容一切的!一切,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世界;而世界,对于某些人来说是文化了。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最大的就是《废墟》一文了。977139.COM

雪峰是伟大的,因为满坡掩埋着登山者的遗体;大海是伟大的,因为处处漂浮着船楫的残骸;登月是伟大的,因为有挑战者号的陨落;人生是伟大的,因为有白发,有诀别,有无可奈何的失落。这个是作者发自内心的告诫!没有废墟,就没有文化;没有文化,就没有我们,没有亚洲、没有欧洲、没有美洲、没有非洲、没有大洋洲,当然更没有中国!废墟是必然的,他的建筑者从垒上第一担土的时候就知道,不管这建筑多么雄伟、多么壮丽,依旧有他日后的落寞与孤寂;不久,废墟会被掩埋,将会有新的非虚诞生。它的过程是同样的,终有一天他会蓦然倒下,没有昔日的雄伟与一切,最后甚至被人淡忘这个就像人生,每一个人都是一方建筑,由往年的辉煌,有如今的黯然,然而终究免不过变成废墟;社会也是这样,一个建筑到了,另一个新的建筑就会产生来取而代之。再美丽的人生,终于会成为废墟的。

人生的伟大建立在废墟上;历史的悠远建立在废墟上;文明的初始建立废墟上;文化的开端建立在废墟上。

废墟不仅如此,像作者所说,如果在现代,黄鹤楼可以装电梯;阿房宫可以作宾馆;滕王阁可以辟商场。这个不是繁荣,这个才是文明真正的废墟!荒漠化感情、淡忘以往、摧残文明,若是圆明园重建,得来的是一颗没有耻辱感的心,抹去的是,熊熊的大火,强盗的劣迹,昨日的中华文明!

有时,或许废墟比建筑要好得多。废墟真正表达的,似乎是唱响一曲对于现代的文明的悲歌,废墟,是现代的产物,是现代的建筑,或许它的重要不能与天安门、故宫相比,但是,后两者所代表的只是中国古人的伟大,前一者让我们永记耻辱,还有一种渴望,一种呼吁!

精选阅读

读后感范本: 《人生》读书心得


书像一艘帆船,让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在读了作者的作品后我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当我们对一个好的作品产生认可时,往往可以通过读后感的方式书写下来。写出一篇怎么样的作品才算是好的呢?请你阅读小编辑为你编辑整理的《读后感范本: 《人生》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人生》是作家路遥创作的小说,也是其成名作。

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人生是一段漫长的修行,因不断追求梦想而伟大,但是在追逐过程中不应忘记初心。

小说中的高加林就是在追求梦想中因挫折而迷失了方向,没守住初心,便没了根。德顺老汉对抛弃了巧珍的高加林说:“归根结底,你是咱土里长出来的一棵苗,你的根应该扎在咱的土里啊!你现在是个豆芽菜!跟上一点土也没有了,轻飘飘的,不知你上天呀还是入地呀!”——这是来自一个几乎走完了整个人生的老汉的忠告,可惜“有文化、有理想”的高加林并不放在心上。

当然,高加林的“豆芽”还体现在对待刘巧珍和黄亚萍的问题上。其实从巧珍和他表白的那一刻就会发现,高加林其实是对巧珍没有爱慕之情的,只是因为那种情窦初开的刺激,他才会冲动地吻她。后来又因为一种报复的心理,也被巧珍的一些品行感动,才和她在一起。高加林面对有知识、有理想的黄亚萍,开始厌恶了巧珍,分别时的山盟海誓是如此不堪一击。而高加林对黄亚萍的感情只是源于年少时的仰慕和虚荣。在对待爱情问题上,他的行为从不扎根于内心和良知。

但是高加林并不是一无是处,也有很多优点,在复杂的环境中,他成为了一个复杂的人。面对挫折,高加林没有顺其自然,选择创造自己的命运,“扼住命运的咽喉”,但是迷失了自己的初心,一味地追求虚荣,让这个看起来苦命的年轻人,挨了命运一记又一记响亮的`耳光,冒雨报道抗洪救灾一线情况,体现了个人英雄主义,可是他又给这个精神蒙上了一层虚荣与炫耀。在他的性格中,既有自尊、自信、自强、富有理想的一面,又有自卑、自负、自私的一面;既有乐观、倔强、由于追求的一面,又有悲观、懦弱、虚荣的一面;既有反抗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

黑格尔说:“人的特点就在于他不仅担负多方面的矛盾,而且还忍受多方面的矛盾,在这种矛盾里仍然保持自己的本色,忠实于自己。”高加林就是在这种复杂的矛盾中而迷失了自己。

小说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没有结尾,作者还特意在最后一章标注了“不是结尾”,从古至今,多少人都没有办法用有限的文字去记录自己的一生,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

怎么样的人生,才算是成功的人生?有的人追求感受,有的人追求意义。追求感受的人,或许他这一辈子都很平庸,但是他做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快乐。追求意义的人,或许他这一辈子有很多光辉事迹,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一定也做出了不小的牺牲。我们很难去评判一个人的人生是成功或失败,因为每个人评判的那杆秤都不同。其实,我们每个人对于《人生》的评价都表露着自己的人生观。

有追求、有梦想是对的,但是,无论遇到何种挫折,都不应牺牲良知站起来,无论飞得多远都不应忘记初心。

[推荐读后感] 《繁星》读后感范本一篇


什么是读后感?是指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把自己的感想、收获写下来的文字。作品便是一本给我们精神粮食的好书。此时可以抽出一点点时间写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想法。什么样的作品读后感才算是有新意的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推荐读后感] 《繁星》读后感范本一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不知从何时起,心中有了一份对诗歌的神往,于是,带着一份少年特有的懵懂与痴狂,随风读起了这"零碎的思想"。繁星春水这本书是我头一次接触,看惯了白话文的我,,就觉得有点不适应,不过也别有一番滋味。

翻开书,首篇导读便吸引了我。讲到冰心是如何创作诗集,从小到长大,充分体现了冰心在写作方面的天赋。

她的诗主要以童真,自然著称。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子。”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

她后来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过笔来叙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她很快乐。但是一旦没了幻想,那么她就会变得更加的失落与失望。背井离乡,又离开了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不断的拍打岸,我无动于衷,可是一旦离开了家乡.那一滴滴的波浪,无不在触动我内心的一根快要绷断的弦,思乡的弦。的确,世上只有妈妈好。

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能够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幻想中度过的,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胜,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思母心切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是那么圣洁,它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所不能企及的。

此时的我,心潮澎湃,无法平静,万千感受,无法溢于言表。

读后感范本: 《伊索寓言》读书心得其四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读一读作者的作品,从中就能让我们的内心得到更多的感想,读后感的内容要联系实际,纵横拓展,要摆事实讲道理。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读后感的内涵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读后感范本: 《伊索寓言》读书心得其四,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这是什么书呀,名字这么难认?”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伊索寓言》,刚拿到书时,我瞪着封面上的四个字傻眼了,除了“言”,其他三个字都不认识……爸爸看到我疑惑的表情,笑着说:“你可不要小看这本书,它里面可是充满了智慧哟!”

“是吗?”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它,很快,我就被它完全吸引住了。里面的小故事浅显易懂,又生动有趣,让我沉醉其中。每个小故事的寓意都耐人寻味,让我回味无穷。

《三头公牛与狮子》告诉我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狮子与农夫》教会我遇事要量力而行;《农夫的宝藏》让我知道了辛勤劳动才是最宝贵的宝藏;《龟兔赛跑》教会我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父子抬驴》让我看到了没有主见的人是多么的可笑;《狼来了》让我明白只有诚实才能换来信任……

伊索真是个有趣的人,他不仅聪明,还将深奥的哲理藏在幽默的寓言故事中。这本书不仅给了我阅读和思考的快乐,又教会了我许多人生的道理。我真的太喜欢它了!

读后感收藏: 《围城》读后感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也是一座宝藏,当我们在看了作者写的作品时,可能会积累了不少感想,读完之后想必你一定有许多想说的话。那要怎么写,才能让人体验感十足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读后感收藏: 《围城》读后感》,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才断断续续地读完,算是“锱铢积累”了吧。每次读完一个片段就会让自己反思很久,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人物地刻画和心理描写真实得可怕。就像杨绛先生说,年轻时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后来才发现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现实中方鸿渐这样的人很多,方鸿渐有想法却没主见,有抱负却没能力,有善良却没果断,归根结底还是性格的懦弱,亲手把“围城”垒得更加坚固。“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真是讽刺和无奈。

人生何处不围城呢?学校、工作、婚姻、生活都是,可别忘了,这城是你自己进去又不停加固的呀,确切说选择即实施,这城是你自己垒起来的,实在不行,你还是可以出得一个城换得另一个城不是?不要说城墙太厚,锁太结实,不就费的力气大些,成本太高了点吗?不愿意殊死一搏,那就在城里老老实实呆着呗,抱怨啥呐喊啥呢?殊不知这在外人看来,跟鬼哭狼嚎没什么两样。我有我的围城,它绝不是我理想的模样,可我只给了自己两个选择:欣然接受或者头破血流。

最新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范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相信很多人看完作者的作品后,内心一定会被其中的哲思所震撼,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把我们的触动记录下来。那么一篇优质的读后感包括哪些内容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最新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范文,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各种西方学说陆续传入中国,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甚至连长期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在学习了半个学期的《中华元典导读》课和阅读了《论语》这部书后,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儒学的根,即孔子的《论语》说起。《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种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023读后感: 《茶经》读后感


读的书多了,自然就懂得多了,博学广之也就是这个道理。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的用心程度此时可以写篇读后感阐述下所阅读的内容以及阅读过后的一些感悟。有没有值得我们参考的作品读后感?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2023读后感: 《茶经》读后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一直就喜欢喝茶。周围的朋友对于我爱喝茶的习惯很不理解,他们喜欢喝饮料,什么雪碧,可乐之类的,因为那是甜的,好喝。我恰恰相反,选择了一个很苦的东西来解渴。

我喜欢喝茶,其实也仅仅只是一个习惯,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原因。虽然喝茶,但不懂茶,虽然吃茶,但不品茶,只不过这些年喝茶耳濡目染,对茶的一些文化也渐渐有了兴趣,有意识开始接触一下关于茶的文化!

这本《茶经》,应该是我看的第一本完整性的关于茶的书,之前看过一些文章,听过一些关于茶的讲座,对于茶的了解零星点点。这本书通过十个部分,把古代的茶文化从外而内大致介绍了一遍,很广泛,但不是很详细,一本关于茶文化的启蒙之作。中国古代的茶文化系统非常庞大,绝不是只言片语能讲得清的。

之前有个朋友知道我最近在看这本书,很不理解,的确,茶的文化很深,而茶传到现在,虽然已经平民化,每个人都能喝得到茶,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喝得透茶,我相信现在每一个喜欢喝茶的人,对于如何品茶,如何制茶,如何烹茶,如何泡茶……一点都不了解,甚至是完全不懂。大多数人和我一样,买来茶,抓点放入杯子,倒水,盖住,片刻,喝茶!

但正是因为不懂,所以想去了解,正是因为喜欢,所以愿意接触。学习一点茶文化,不是为了让自己喝得懂茶,仅仅只是因为自己对于茶的那种兴趣所致。真正能品出茶的人,不一定真正喜欢喝茶,真正了解茶的人,不一定真正愿意喝茶。茶,之所以被流传至今,绝不是因为那些条条框框的禁锢所致,而是它作为一种饮品,是自由的,是随性的。不能说不懂茶就不能碰茶。

“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茶”,茶,是大俗也是大雅,懂茶之人品茶,品出茶中韵味,悟了世间百态,不懂之人喝茶,喝出苦尽回甘,饮来困消神起。

实用读后感- 青铜葵花读后感


读书对读书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阅读作品后,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许是当时的历史,也许是书中塑造的人物,此时可以留出一些时间写下感受了。你是否在苦恼怎么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实用读后感- 青铜葵花读后感,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冬日里,寒风呼啸着,被风吹的麻木的脸和灵魂,寻找着心灵的慰藉,一本让人感到温暖的书,一本让人有寄托的感人的纯美书籍。

《青铜葵花》是作家曹文轩在二零零五年心爱备至的力作,本书讲述的是一个男孩与一个女孩的故事,女孩葵花从小就和爸爸从城里来到干校,可在一次意外中,爸爸溺水身亡了,葵花失去了唯一的亲人,穷困的青铜一家收留了她,并放弃了让青铜上聋哑学校让葵花上学并把他养大,可就在葵花十二岁那年,命运又让城市召她回来,在几次躲闪后,终于还是放手了,从此哑巴哥哥青铜遥望芦苇荡的尽头,遥望葵花所在的城市,在爱的力量下,青铜发出了声音,他竭尽全力大喊:“葵花!”泪水泉涌而出。

苦难—大苦难,爱—挚爱,多么让人感动的亲情故事,他们已经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人,一次去滑雪,在快活得滑下雪道的时候,我猛然发现我不会刹车!我一下子手足无措,一头翟在了雪堆里,不知如何是好,就在我欲哭无泪的时候,一位与我从未谋面的阿姨出现了,她那双纤细的手拉了我一把,并亲切地问我:“小朋友,没事吧!”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

是啊!爱时时存在,人间自有真情在!

[读后感推荐] 《堂吉诃德》读后感范文怎么写


阅读常常使人的大脑变得强大。作者写的作品为我们开辟了一片心灵净土。写好读后感能让阅读更有意义。如何写出一篇规范的作品读后感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读后感推荐] 《堂吉诃德》读后感范文怎么写”,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最近,闲来无事,又将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这本书看了一遍,经典毕竟是经典,无论读多少遍都不会感到厌倦,想起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是感觉好笑,跟看笑话似的,看到堂吉诃德各种荒诞不经的行为,内心就感到好笑,感觉作者写这本书就是单纯描写了堂吉诃德这个搞笑的人物,并没有深入过去了解什么,鉴于当时比较年幼,社会阅历和文学素养的水平的不成熟,只把这本讽刺社会现实的名著当成了一本笑话书来看,现在想想真是有点幼稚。

不过现在再看这本名著,渐渐发现了这本书里字里行间所反映出来的深刻内涵,从堂吉诃德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人物身上,我读到了更深一层的内涵,已经没有了当时看笑话的心态了,更多的是对作者对于社会黑暗的揭露,这本书主要描写和讽刺了当时西班牙社会上十分流行的骑士小说,并揭示出教会的专横,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困苦。塞万提斯表面上描写了这个行为搞笑的堂吉诃德,并通过堂吉诃德一系列离谱的行为展现了这个被骑士精神侵害的近似疯癫的搞笑人物,实际上是对社会黑暗和人民困苦的反映,作者通过辛辣的笔墨,严厉的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和教会对人精神上的摧残。

在文章的最后,堂吉诃德终于清醒了,他意识到他以前的骑士精神在他看来也是一种疯癫,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骑士精神也是一种疯疯癫癫,在文章的最后,堂吉诃德对于骑士深恶痛绝,或许,这就是作者塞万提斯所要最终的目的,进一步批判了教会对人的残害,批判了骑士精神的荒诞。或许,这就是这本书,作者塞万提斯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文化苦旅》读后感相关文章

更多>